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第693期|全生异科导师:王棠棠:一位后勤异科导师“师生共长”的育人双行道

她是基建后勤处负责食堂管理、教学服务保障工作的老师,也是横山书院、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的全生异科导师。2022年秋,与34名可爱学子在云端初识,到如今携手走过的第三个年头,全生异科导师王棠棠老师以“责任与爱”为准则,联动多部门资源搭建实践平台,让全生异科导师工作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育”

作为基建后勤处的一员,王棠棠老师充分发挥岗位资源优势,打破学生交流与认知的壁垒,将后勤服务与全生异科导师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她联合物业部门共同开展“全民清洁日”,带领学生体验劳动教育,在挥洒汗水中感悟责任;携手食堂开展“职业互换体验”,让学生化身“食堂工作者”,在服务他人中理解职业价值;联动医务室举办“传染病知识宣讲”,用专业科普守护学生健康。通过跨部门协作,打破传统育人边界,构建起集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实践育人生态圈。

从“云端情谊”到“双向奔赴”

在无法线下见面的日子,王棠棠老师以网络为纽带,通过微信群、QQ群搭建起24小时“云上家园”。她定期分享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备考资料;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一对一”学业规划与心理疏导。线下活动将“云端情谊”延伸至现实:她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开设经验分享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建设调研,鼓励他们为后勤服务建言献策。学生感慨:“从线上答疑到线下活动,王老师总能精准捕捉我们的需求,她不仅是全生异科导师,更是值得信赖的大姐姐。”

从“单向指导”到“共生共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在王老师看来,异科导师的核心使命是“发现每一名学生的光”。“让想成为树的同学扎根成长,让想开花的同学绽放光彩”成为她践行个性化育人的生动注脚。三年以来,王老师以个性化育人理念为指引,通过清洁日劳动、职业互换等创新实践,让34名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自我认知突破。学生余晓阳感慨:“王老师总能在劳动细节里埋藏成长彩蛋,教会我们用感恩之心与世界对话。”这种双向滋养的师生关系,被学生定义为“亦师亦友亦家人”,而王老师更从中领悟:“异科导师如基石,既要夯实知识根基,更要点燃个性火种——让扎根者生发年轮,让绽放者舒展花瓣,让每个生命找到专属的成长坐标系。”从校园后勤的平凡工作到异科学子的成长纽带,她正用责任与热爱构筑全人教育的新生态。

在后勤服务中埋下责任的种子,于职业体验里浇灌职业理想,王棠棠老师以跨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借双向对话唤醒成长自觉,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重构教育图景。这不仅是岗位职责的延伸,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全生异科导师不仅是深耕教育土壤的拓荒者,亦是守护个性成长的育光人,他们将单向指导进化为共生共长,教会每一位异科学子:人生的答案不止一种,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学生感想:

异科导师组织的共膳活动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在冬至包饺子、端午煮粽子的过程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师生们分享着家乡习俗,南北风味在笑语中交融,让我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围坐在氤氲着食物香气的长桌前,寒冬仿佛被蒸腾的热气驱散,导师讲述的民俗故事与同学分享的童年趣事交织,陌生感在捏褶子、缠粽绳的动作中消融。当热腾腾的饺子盛满餐盘时,我忽然发现学业压力早已化作唇齿间的温暖。这种以美食为纽带的相聚,不仅让我收获了跨地域对话的珍贵体验,更在异乡筑起心灵栖所。

——2022级横山书院、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于蕊宁


在异科导师的多元的活动中,我们收获了远超课堂的成长:全民清洁日让我懂得尊重每一份劳动,食堂职业体验教会我‘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个性化支持更是点亮了成长可能,我因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而被看见,焦虑备考时能收到“高频词攻略+搞笑表情包”的暖心安慰。那些带着温度的经历,终将成为我走向社会的底气。

——2022级横山书院、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丁芷娥






撰稿:王棠棠

摄图:王棠棠

编辑:书院部

复审:何家昊

终审:曹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