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42期|观云书院:古韵今声,弦上春秋——观云书院名誉院长公开课第四期

5月21日,观云书院名誉院长公开课第四期以“古琴艺术分享”为主题开展。兰滇军院长是古琴演奏家、非遗传承人,其深耕古琴艺术数十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这场融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公开课,通过琴史溯源、弦音雅奏、互动对话等环节,带领师生走进古琴的千年文脉。

琴史溯源:丝桐之上的文明密码

兰院长以琴棋书画中“琴”指何物切入,谈及此前教学经历时笑言:曾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此问,作答正确率偏低,足见古琴文化普及之必要。以此为引,他系统梳理古琴自商周起源的三千年脉络: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古琴首次以国乐之姿震撼世界。但如今许多影视作品中,仍常见古琴与古筝混淆、演奏姿势谬误等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宣传普及。

谈及古琴的文化厚度,兰院长列举3000余首传世琴曲,从帝王将相(如汉武帝《秋风辞》)到文人雅士(如嵇康《广陵散》),皆以琴寄怀。他特别提及现存最早琴曲《幽兰》,其文字谱于日本京都西本院寺被发现,印证了古琴艺术的东亚传播史。引用《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阐释古琴作为文人精神图腾的深层意涵。

近年古琴热兴起,兰院长感慨,从自己早年求学时古琴曲谱难寻,到如今学琴人数超千万,传统艺术正焕发新生。

弦音雅奏:一曲《流水》穿越时空

兰院长即兴抚琴演绎经典《流水》。青衫落坐间,指尖轻叩琴弦,霎时间,“峨峨若泰山,洋洋若江河”的意境奔涌而来:泛音如清泉溅石,散音似浊浪排空,按音若深潭蓄势,七十二滚拂技法勾勒出江河万里之势。在场师生屏息凝视,只见七弦震颤间,三千年文明脉络化作泠泠水声,从商周青铜纹路里漫来,在唐宋卷轴留白处驻足,最终流淌进二十一世纪的讲堂。曲终时,掌声雷动。

互动对话: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与院长积极互动。当被问及“如何坚持数十年习琴”时,兰院长笑道:早年我也学过吉他,但唯有古琴能让我持之以恒。艺术没有绝对标准,但技术需要千锤百炼。他坦言,从兴趣爱好到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转变,如今古琴于他既是半份工作,更是一生使命。

学琴最怕速成心态,就像书画同源,古琴讲究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需在日复一日的勾挑吟猱中体悟东方美学。他特别强调,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有标准的是技术。

活动尾声,同学们和兰院长一起合影,用镜头共同定格这场文化传承活动的精彩瞬间。通过讲授,院长不光把古琴的前世今生讲得明明白白,还亲自上手演示。而同学们在与兰院长的互动交流中,不仅收获了珍贵的古琴知识,也得到了人生成长指引。期待今天种下的古琴文化种子,未来在学生手里长出新芽!




撰稿:廖忠盈

摄图:观云书院学生自治委

编辑:钱志鸿

初审:付正甜

复审:付正甜

终审:杜荧

观云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