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下午5点至6点,由丁山书院心理活动工坊主办、大数据学院承办的“心镜寻踪:探索・连接・释放之旅”心理体验活动,在丁山书院天秤座·朋辈交流中心顺利举行。20名参与者通过四项沉浸式心理学互动游戏,开启了一场自我觉察与情感联结的奇妙旅程。
活动以“白熊实验”拉开序幕。主持人抛出指令:“接下来一分钟,请你不要想象一个蓝色的大象。”话音刚落,现场便陷入一片沉思。一分钟后分享时,参与者们纷纷坦言:“越告诉自己不要想,脑海中反而反复浮现出大象的轮廓和颜色。”一名学生感叹:“原来思维像弹簧,越压抑越反弹。”主持人借此引出“白熊效应”的心理学原理,解释了思维抑制的悖论,并引导大家接纳杂念的存在:“与其对抗,不如观察它如何自然流动。”这一环节以轻松的方式打破拘谨,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开放的氛围。


随着情绪温度计环节的开启,参与者们开始静心内观。屏幕上展示了一幅横向温度计图片,每个人需匿名写下当前情绪状态对应的“温度值”(0-100℃)及原因。有人写道:“35℃,像一杯温水,平淡却舒适”;也有人标注“80℃,近期学业压力如沸水翻腾”。分享环节中,一名参与者坦言:“用温度量化情绪,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见’自己的状态。”主持人总结道:“情绪需要被觉察而非评判,温度计是自我对话的起点。”通过这一环节,参与者们学会了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感知,增强了自我认知能力。


第三环节“形状选择投射”以趣味性激发深度思考。主持人展示了圆形、三角形、螺旋、星星和正方形五种图形,参与者需选择最吸引自己的形状并解释原因。一名选择螺旋的女生说:“螺旋像不断探索的轨迹,正如我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另一位钟情三角形的男生则表示:“三角形棱角分明,象征我追求目标时的坚定。”主持人结合“投射技术”理论解释道:“形状是潜意识的镜子,选择背后藏着对自我的隐喻。”这一环节不仅让参与者以新颖的方式表达内心,也通过他人视角的解读,深化了彼此的理解。


压轴的“静态共鸣”环节将活动推向情感高潮。主持人轻声念出诸如“我曾感到不被理解”“我渴望被认可”等情感陈述,参与者无需言语,仅以举手表达共鸣。随着一条条陈述被读出,一只只手陆续举起,现场逐渐形成无声却强烈的连接感。活动结束后,一名参与者眼眶微红:“看到那么多人举手,我突然觉得孤独感被稀释了。”主持人分享道:“沉默中的共鸣,往往比语言更有力量。我们虽是不同的个体,却在某一刻共享了相同的情感频率。”


一小时的探索之旅在温暖的氛围中落幕。这四个环节如同四块拼图,帮助大家拼出更完整的自我画像。”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活动不仅缓解了日常压力,更让他们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情绪与社交。正如活动名称“心镜寻踪”所寓意的——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在探索与连接中,照见自己,也映出他人的光芒。
这场充满启发的旅程,不仅是一场心理知识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温柔碰撞。活动结束后,许多人在交流中心驻足长谈,让这场“探索・连接・释放”的共振,延续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撰稿:李函蔚、田莹莹
摄图:李函蔚
编辑:李仁斌
初审:冯川浩
复审:袁海杰
终核:穆仕容
丁山书院&心理活动工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