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墨如声,见字如面,每一幅作品都是笔者个性的展现,映照着笔者的精神世界。2024年6月4日,由观云书院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开展的“优雅地书写——书法名师公开课第7期”于观云书院GY207冬至·多媒体教室开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楠琦以“优雅地书写”为纲,深度解读书法文化内核,带领学子穿透技法表层,从传统书学理论体系中感悟书法的优雅之美。

立雅正之本:重溯书法文化
课堂伊始,李楠琦老师援引核心定义:“雅是典正、高尚、追求真理的文化品格。”通过启功先生“文气、正气、大气”的书法三境论,抵制书法作品“庸俗、低俗、媚俗”的创作倾向。“毛笔尖齐圆健四德,恰似文人琴棋书画四雅,皆是文化品格的物化载体。”
人需要有端庄的体态,书法也是如此。他结合张道一“文化的门面”题词,阐明书法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基石地位,引导学生重审“以书化人”的当代价值。

辨源流之正:穿透概念迷思
针对大学生常见认知误区,课程聚焦三大辩证关系。一是书法与写字。李老师提到,书法与写字相通,是在写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创作。援引沈从文《谈写字》观点,揭示汉字“超实用造形美意识”如何从甲骨文一脉相承。现场对比启功“我非书法家”宣言与王羲之《兰亭序》,实证“技进乎道”的艺术升华路径。二是书画同源异流。借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题画诗,剖析书法“以线塑魂”与绘画“以面造型”的本质差异,强调“脱离汉字非书法”的铁律。三是匠艺与创造。通过颜真卿《祭侄文稿》悲愤笔触,诠释韩愈“书法即生命艺术”论,破除“工巧即美”的认知误区。


探书写之渊:感悟优雅品格
课程重现唐宋书学教育模型。唐代“日纸一幅,兼修《说文》《孟子》”,宋代“气清韵古,肥瘦得宜”的考核标准。当投影展出《石鼓文》浑厚线质与《居延汉简》率真笔意,沉睡的碑帖顿成鲜活教材,学子得以直面篆、隶、楷、行、草、五体演进历程,同时以这五种字体书写“如愿”送给积极互动的同学,表达祝福与勉励。



书法教育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见字如见人,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每一字的间架结构,皆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态度与风范。写优雅字,做优雅人,本期公开课系统释读书法理论框架,结合经典书法作品和名家典故,助力同学们成为有文化底蕴、有自信担当的、优雅的当代青年。
撰稿:张玲巧
摄图:张清华 漆怀梦
编辑:李雨彤
初审:陶红梅
复审:陶红梅
终审:杜荧
观云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