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203期|瀛溪书院:影“法”同频:瀛溪书院三档光影课+DIY文化角,解锁青年法治新认知——“光影中的法治”系列活动回顾与展望

立足瀛溪书院对青年领导力的前瞻谋划指引下,为深入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落地见效,瀛溪书院聚焦青年成长需求,创新打造“光影中的法治”系列普法活动。本活动立足前瞻视野,突破传统普法单向输出的固化模式,构建起“观影+讨论+影评+DIY实践”的多元融合体系,将抽象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运用、可创造的生活智慧与实践成果,有效消解了法律与青年学子之间的认知隔阂。在书院有意识的引导与赋能中,同学们将观影后的思考凝练于笔端,使法治意识从概念升华为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进而塑造其客观审视世界、严谨对待问题的思维框架,展现出书院教育在法治素养培育方面的前瞻性与引领价值。

第一幕:慈悲为刃,剖开法律铠甲下的温度内核

“法律是正义的铠甲,但仍需人以良知与专业为刃,方能刺破不公的阴霾。”本学期首期“光影中的法治”活动选取电影《正义的慈悲》(Just Mercy),用沉重却充满希望的剧情,为同学们开启一场关于 “法律温度” 的深度启蒙。

有同学感叹道,“它提醒我们,无论司法体系存在多少缺陷,无论社会偏见多么顽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他人的慈悲,永远是我们不应该放弃的价值”。这也启发了更多师生,电影不仅是案例教学载体,更是一面镜子,提醒广大学生既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亦需保有对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

第二幕:专业为尺,丈量法庭内外的博弈智慧

如果说《正义的慈悲》让青年触摸到法律的温度,那么第二期聚焦的《林肯律师》(The Lincoln Lawyer),则带领同学们走进法律实践的 “专业战场”,感受证据与程序的严谨力量。

这部以律师职业为核心的影片,用缜密的案情推演、复杂的角色塑造,为学子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 “法律实操课”—— 在法律框架内,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对证据的敏锐洞察、对程序的严谨坚守。

大健康管理学院的李瑞萱同学在影评中写道:“哈勒律师聪明、冷静,既为当事人辩护,也是法律与正义的守护者,让我看到了律师职业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第三幕:理性为光,解锁 12 把椅子上的法治密码

电影《十二公民》则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特殊的 “司法模拟课”。没有华丽的镜头特效,只有 12 位身份各异的陪审员围坐一堂,从最初 “多数认定有罪” 的草率,到逐一审视证据、提出 “合理怀疑” 的审慎,这场发生在小房间里的辩论,让学子们深刻读懂了 “疑罪从无”“程序正义” 的真正含义:“原来‘合理怀疑’不是抬杠,而是法律保护无辜者的最后一道屏障!”

信息安全学院的魏高鹏在观影后写道:“影片像一面镜子,把仇富心理、城乡矛盾这些社会议题藏在辩论里,让我明白法律的理性,就是要跳出个人偏见,客观看待每一个证据。”

第四幕:创意为翼,落地 DIY 法治文化新空间

前期光影思辨催生了校园法治建设新载体,而11月5日的 DIY 法律文化角建设活动,让法治教育从 “观影思考” 走向 “实践创造”,20 名师生以 “学生主体、法治内核、创意呈现” 为核心,将法治认知转化为可触摸、可展示的教育成果。

文化角布置全程由学生主导,划分影评区、电影介绍区、活动回顾区三大板块,搭配法律名言贴纸、模拟法槌摆件等法治主题装饰,让空间充满创意与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角的落地,让藏在影评里的思考、电影中的启示、实践中的创意,成为可看、可感、可传的校园法治符号,也为普法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立足“光影中的思辨”,延伸至实体“文化角”的持续运营,瀛溪书院始终围绕青年需求推进法治教育创新——以故事传递法治理念,以场景延续育人影响,以互动激发参与热情。展望未来,“光影中的法治”系列将持续拓展多元形式,助力每一位青年从法治精神的“学习者”成长为“践行者”与“传播者”。瀛溪书院将一如既往,引导学子在电影鉴赏与思辨等等互动中,提升法治素养与实践能力,共同构建知法、善用、敬畏的校园法治生态,为青年成长注入持久而深远的法治力量。




瀛溪书院供稿

撰稿|王昕亮

拍摄|陈芷宣、严婷婷

初审|任佳妮

复核|赵一群

终审|田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