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合川校区】1958|围炉夜话:从校园到职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素养提升 ——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四十期

青春是未盖邮戳的信,写满可能,却不知寄往何方。二十岁的行囊里,装着星尘、棱角,和几颗硌脚的石头,潮水涌来,有人沉入海底成为暗礁,有人学会在浪尖上跳舞。为进一步搭建视野广阔的师生交流平台,培养具有信息产业技术基础的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由重庆移通学院教务处、书院部主办,淬炼商学院、鱼城书院承办的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四十期于4月9日在南湖书院声影活动室顺利开展。

本期活动聚焦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话题,邀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王志章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重庆移通学院党委书记何先刚、校长助理张平、酒店商务产业学院教师陶羽作为对话嘉宾,共同执笔书写这封墨迹未干就要被塞进行囊的信。

理想,扎根时代土壤

职场是片陌生的森林,迷路时,记得你也是带着种子来的旅人。活动伊始,王教授对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育人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向同学们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可以称为成功的人生?是腰缠万贯的财富?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还是手握重权的权势?”随即揭示:“成功,是你能选择时代,而非被时代选择。”

忆起当年,十六岁的知青岁月,晴时汗雨时泥,十八岁的党支部书记,远不是三十七块五的工资可以衡量的重量。王教授直言自己的一生可以献给祖国,献给党,但不能只献给一座城。于是,从武汉大学的英语课本,到硅谷的霓虹,再到高速公路蜿蜒的曲线——原来人生像种子,总要穿越不同质地的土壤。

主动,点燃机遇火种

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所有跋涉都在标记光的坐标。“去做不被定义的风”,陶老师的话语如清泉流淌,提醒我们:掌握人生的选择权,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中的智慧告诉我们,知识是翱翔的羽翼,而思考则是引领方向的罗盘。王教授特别强调:“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的一半。”这启示我们在求知路上不可忽视与人交流的艺术,社会能力的提升需要扎实的理论根基,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随后,王教授激励大家:“人生永远要做主动语态,而非被动语态。”

人生之书,笔墨当由己执。党委书记何先刚寄语现场学子:“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在每一个阶段专注该做的事,以自律成就最好的自己,以规划引领前行的方向。”他结合职场实际,深入剖析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通过生动的举例,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这些能力的关键作用。同时,他鼓励大家在校园期间积极参与实践,锤炼综合能力,为未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

校长助理张平强调:“写好人生之书,重在把握机遇。”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时代浪潮,以果敢的行动紧握人生契机,让每一次选择都落地生根。

平衡,调和人生韵律

“当兴趣与专业背道而驰,我们该如何平衡?”来自淬炼商学院、鱼城书院的赵月娇同学在现场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王教授表示,冲突不过只是成长的韵脚,在未来的教育与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抓住时代机遇,在爱好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陶老师认为重庆移通学院“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家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平台,那些关于未来的困惑,像被风吹乱的蒲公英,终会在某个清晨找到自己的山坡。

随后,何书记代表校方授予王教授重庆移通学院客座教授聘用证书,并赠凝聚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内核的《梦想与实践》一书,让向上生长的教育力量在回响中生生不息。

本期围炉夜话中,师长们像朋友般拆开成长的行囊,那些闪光的见解,落在年轻的眼睛里,就成了破晓前的启明星。愿书院能继续点燃这样的夜晚,让思想像野火般传递,让每个灵魂,拥有属于自己的燃烧方式。

撰稿:李仲璐、唐杨、白赛飞

摄图:胡倚凡

编辑:李仲璐

初审:李仲璐

复审:杨钊熙

终核:金鑫

淬炼商学院、鱼城书院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