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书院飘香。别都书院“零距离•邻聚里”书院早餐会以美食为媒,将传统课堂延伸至烟火氤氲的餐桌,打造出“舌尖上的思政课”。本学期以来开展的两期活动打破常规座谈模式,锚定书院毕业生年级结构,组织书院学生发展导师、全生异科导师、毕业生学生代表以“汤圆淬匠心”“面条连未来”为主题,将就业指导融入揉面、煮汤的沉浸式场景,让师生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烹调出职业规划的“硬菜”,更熬煮出心灵对话的“暖汤”。

场景互动:在烟火氤氲中破冰交心
早餐会摒弃“你问我答”的刻板形式,转而以“手作共创”激发参与感。第10期中,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袁玮成同学揉搓汤圆时袒露跨专业求职焦虑,求职过程中总碰壁,张燔舰老师以“汤圆需沸水淬炼”作喻,将职场突破与烹饪哲学勾连,顺势展示新兴行业人才缺口数据,让焦虑随蒸汽消散;第11期活动里,全生异科导师靳银霞老师以“煮面火候”类比简历打磨,通过“社团粉丝增长300%”“嘉宾到场率提升65%”等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指导毕业生们将“吃苦耐劳”的模糊表述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师生围坐,从“如何选馅料”聊到“如何选赛道”,从“煮面要加几次水”谈到“求职需分几步走”,职业困惑在锅铲翻飞间具象为可操作的路径。



场域赋能:在书院空间里互动成长
早餐会依托书院公共厨房的“邻里客厅”功能,将“早八食堂”升级为“成长工坊”。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操作台上,学生揉面的力道、老师添水的节奏、蒸汽升腾的弧度,共同构成一幅动态育人图景。这种“非正式学习空间”消解了师生身份隔阂——通信学子与经管专业的异科导师探讨“专业+技能”的复合路径,工科生向人文艺术教师请教“数据化表达”的叙事逻辑,学科边界在早餐香氛中悄然消融。活动中,毕业生代表感慨:“原来职业规划不是冷冰冰的PPT,而是像包汤圆一样,既要捏紧‘核心竞争力’的馅心,又要裹住‘职业热爱’的糯米皮。”



长效机制:从“烟火一餐”到成长永续
从汤圆到面条,从灶台到职场,别都书院将“早餐会”升维为“育人IP”,构建师生“1+N”协同体系:以“朋辈导师”机制邀请书院学生分享“校园早餐故事”,用“实际案例”深入解析生活困惑,以“成长档案”追踪学生职业认知迭代。在这里,就业焦虑被熬煮成暖胃粥,职业迷茫被翻炒成醒神茶,而书院始终是那个掌勺的“大家长”——用美食的温度熨平成长的褶皱,以空间的活力点燃前行的星火。



下一步,别都书院计划开发“早餐盲盒”项目内容——随机抽取职业场景卡,师生共同设计“30分钟快闪方案”,将早餐会从“单次体验”转化为“持续赋能”的成长引擎,使书院早餐会成为一扇任意门,学生推开它,既能尝到职场的酸甜苦辣,更能品出成长的百般滋味。
撰稿:邓怡彤、黄勤、王春艳
摄图:黄勤
编辑:彭玉芳
复审:张燔舰
终审:杨成
别都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