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学校北校区第九教学楼大厅宛如一座创意与文化交织的艺术殿堂,由别都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联合打造的“视YU主理人”项目工坊活动——“以影为索,腾云而来”主题成果展在此惊艳启幕。此次展览不仅是30余件作品的集中亮相,更是别都书院“视YU主理人”项目工坊育人成果的一次精彩呈现。30件为“第九届钓鱼城·大学生影评大赛”及“第二届35mm影评人周”两大赛事创作的海报作品,以独特的设计语言与创新表达,激活了影评赛事文化宣传,彰显出别都书院项目工坊在人才培养上的卓越成效。

三阶育才术:从思维到作品的闭环孵化
工坊项目导师廖梦航老师以统筹设计思维为引领,精心规划每一期养成活动的内容升级,构建起“思维培养-技术赋能-作品孵化”的育人闭环,为工坊学员打造了一条清晰且高效的成长路径。思维培养初期,工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设计一张海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赛事主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意构思能力;技术赋能环节,传授数字设计软件的操作技巧和设计方法,让大家熟练掌握数字设计工具,将创意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设计作品;作品孵化阶段,引导学生紧扣赛事主题,既有对钓鱼城影评大赛历史积淀的厚重演绎,以沉稳大气的设计风格展现赛事的深厚底蕴;也不乏对35mm影评人周先锋气质的锐意表达,用时尚新颖的设计元素凸显赛事的创新精神。



工坊到展厅:主理人的华丽蜕变
本次展览是同学们从工坊常态化的训练到走向展厅布展的一次重要跨越,也是大家从学习者到主理人的华丽蜕变。展览现场,工坊学生化身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师生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创作思路、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听取意见和建议。
“视YU主理人”项目工坊骨干学生阳琴的作品最终被选为赛事主视觉海报发布,她的作品灵感源于1961年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水墨美学与电影语言,以“胶卷”为核心意象,既取材于影像中的法宝——筋斗云与捆仙索,也象征影评对电影的穿透与缠绕。画面构图以胶卷环绕城楼,层层递进,营造出“多重时空并置”的剧场感,既展现对经典的回望,也为未来思维的提升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跨界对话:激发设计新生态
5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电影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刘汉文、西南大学刘宇清教授等领导一行走进本次展区,分别从“文化共鸣性”、“视觉冲击力”、“技术完成度”三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点评。工坊成员与各位专家老师就设计理念、色彩搭配、构图技巧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在老师们的指引下,大家进一步认识提升的空间,明确了优化的方向,对老师们的在艺术创作上的指导表示深深的感谢。



打造视觉人才矩阵:“主理人Plus计划”开启新征程
此次成果展既是阶段总结,更是“主理人Plus计划”的启动序章,工坊将持续围绕各大赛事展开视觉设计、赛事品牌全案设计等方向的进阶工作,提供更深入、更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择优推荐学生参与全国性设计赛事及商业项目,让大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本次项目工坊成果展示活动,是别都书院与学校电影评论中心深度融合育人成效的生动彰显,书院精准锚定培养学生“统筹力”这一核心目标,深度挖掘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与项目导师一起,积极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跨学科项目策划、资源调配、团队协作等环节中,不断锤炼统筹规划与协调各方的能力,精心构建从“校园主理人”到“行业创作者”的完整成长通道,助力学生在统筹力提升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李鑫语、廖梦航
摄图:电影评论中心
编辑:彭玉芳
复审:李鑫语
终核:杨 成
别都书院、电影评论中心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