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綦江的山雾还未散去,郭苏瑶已经坐在电脑前调试线上支教平台的系统参数。这是她“青携彩虹”公益课堂的第47次开课,是云之教的第69次开课,屏幕上亮起的一张张稚嫩脸庞,见证着这位00后大学生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创新。
当商科思维遇见公益初心
2022年刚入学的郭苏瑶,在参加第一次完满支教活动时就发现了传统志愿服务的痛点。“当时我们坐了两三个小时车去山区,孩子们眼里的期待让人心疼,但短暂的教学能带来什么改变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转机出现在大二那年。获得“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二等奖后,她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把商业策划的方法用在志愿服务上?”于是,一份特殊的“公益商业计划书”诞生了——她将相似方案中的用户画像理论转化为“子女成长档案”,用PDCA循环管理护工质量,甚至引入ROI概念评估护工教学效果。

“有人说这是把公益做‘功利’了。”郭苏瑶笑着回忆当时的争议,“但数据显示,采用新方法后,孩子们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是原来的2.3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让她连续两年获得了“青携彩虹”优秀志愿者的荣誉。
在应急支队中重构系统思维
2024年,郭苏瑶作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支队队长,这个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管理理论搬到了实践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与其他支队长及志愿协会共商共建的“志愿者能力矩阵”——根据自身技能、体能等维度对队员进行分级管理。2024-2025学年,移綦向蓝天.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专项支队获“重庆移通学院志愿服务基层学生团队”荣誉。
志愿服务的“长期主义”
翻开郭苏瑶的志愿服务笔记,扉页上写着:“真正的帮助,是让被帮助的人不再需要帮助。”这句话诠释着她的“长期主义”理念。
在上清寺社区,她推动了假期“社区少年宫”的自主运营;在“志愿护工”活动中,高年级学员开始辅导低年级学弟学妹;在应急救援队,培养的新队长延续着创新传统......
“很多人问我做志愿为什么坚持这么久。”郭苏瑶经常这样说,“其实不需要‘坚持',志愿中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动力。”
如今,这个累计志愿时长1053.6h、获得28项志愿服务表彰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每周8小时的公益服务。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不仅要有点亮瞬间的闪光,更要有铺向未来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