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历史节点,7月3日至9日,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红乡逐梦,青旅传情”党史学习教育团奔赴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开启为期七日的调研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历史纵深,以行动联结古今脉搏,系统开展红色记忆解构、革命精神体悟、非遗文化活化、乡村振兴赋能等实践,探索党史学习教育与乡土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履践古邑,溯寻红色遗章】
7月3日破晓,外国语学院“红乡逐梦,青旅传情”党史学习教育团迎着朝阳启程,奔赴彭水黄家镇。山路蜿蜒崎岖,队员们却停不下充满期待的步伐,一场精彩的红色探寻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当日,调研团队首站便深入黄家镇政府,围绕“徜红街怀岁月,赴座谈砺初心”开展专题研讨会。黄家镇党建办公室向贵兵主任详尽解析了辖区红色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脉络,并阐述当地“红色引领,多元推动”的特色发展模式。通过同步推进3A级景区创建及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范式,构建 “老兵讲党课”平台和智慧村务系统,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短缺与干部老龄化的痛点难题,充分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


【老街寻忆,触摸历史温度】
踏过三百余米斑驳的青石板,触摸52栋清代木构民居的弹痕刀迹。当团队踏入这条始建嘉庆年间的红军街,便开始了一场沉浸式革命遗址群的考察。退休党员黄玉绿声情并茂地讲述起1934年“留言条”的故事——红七师战士借炊黄学珍家并留下偿六升黄豆的字条,眼神中扑闪着对红军的敬佩。

在党史教育基地,四十余套不同时期的军服,生动展现了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脉络。黄家镇中心中学毛泽东纪念碑前,苍松翠柏掩映着斑驳的碑体,“为人民服务”鎏金箴言与基座红军担水浮雕遥相呼应,深刻诠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建军初心。当团队成员们指尖抚过碑身风化的纹路,誓言在浮雕前铿锵回响,这些遍布小镇的红色印记,都一一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乡土记忆。


【陵园寄思,赓续精神血脉】
笔架山烈士陵园松涛低咽,调研团队列队纪念碑前举行庄重的祭扫仪式。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队员认真清扫28位英烈的墓碑并分别为其献上亲手折好的白花。当团队成员们指尖抚过碑身风化的纹路,誓言在浮雕前铿锵回响,历史的星火穿透时空点燃青春的理想。黄家镇的风雨征程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熠熠生辉,纪念碑矗立处,既是历史的回音壁,亦是未来的起跑线。此刻,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乡土血脉,成为滋养新时代的精神根系。


【工坊探艺,推动文化交融】
7月8日,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灰豆腐传承人马树林绘声绘色地向团队成员展示其制作工艺:通过石磨碾浆、草木灰点卤、竹篾烘烤等十二道工序,才能制作出具有独特蜂窝结构的灰豆腐。这项传统技艺既承载着黄家镇百年生活记忆,更承载着当地节庆习俗与邻里文化。

下午,在田忠书记带领下,团队成员品味浓郁佳酿的同时深挖背后深厚的红色故事——每当红军过境,乡亲们以高粱酒慰劳战士,从抗战壮行到凯旋庆贺,高粱酒从一而终地见证家国情怀的一脉相承,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纽带。当地依托“留言条”的故事建立“留言条”酒厂作为村集体经济,充分将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融入当地酒文化与集体文化之中,创新性实现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鉴古知今,赋能乡村振兴】
七个昼夜,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从红军街到产业带的振兴之路,并实践后期梳理红色资源,让实践成果在红土地落地生花。不论是红军街 “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还是“留言条”酒厂的 “鱼水情”文创酒品。都在不断推动黄家镇红色产业链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黄家镇的青石板路铭记着历史铿锵,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奋进鼓点。外国语学院“红乡逐梦”团队以青春为舟、以信仰为帆,在红色基因解码中筑牢精神根基,在非遗活态传承中激活产业动能,在数字赋能探索中创新治理范式,构建起历史血脉与未来发展的立体桥梁。当青年指尖抚过军服织纹,当非遗灶火映亮学子脸庞,当誓言回响在烈士丰碑前,红色薪火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迸发永恒光芒。

撰稿:梁旭浩、李晨雨
摄影:周春余、沈梦婕
编辑:梅瑞佳
复审:吕戈、屠建丽
终审:梅瑞佳、刘佳昕
外国语学院“红乡逐梦,青旅传情”党史学习教育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