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三下乡”】次日续新篇|“声入土家村寨,邀乡邻共学普通话”——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推普教育团

推广普通话是响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打破城乡沟通壁垒、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为响应“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号召,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团队的推普成员们,深入基层开展普通话帮扶,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交往,运用普通话拓宽就业与发展渠道,让普通话成为服务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实用工具”,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语言相通中共享发展机遇。

7月8日早上8点30分,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团队的推普成员们在磨子乡竹山村展开实地调研。成员们深入村落,以“面对面访谈、随机采访”等方式,了解村民普通话掌握的真实程度与接受意愿,为精准帮扶铺就基垫。

乡音调研,普话探真

用沟通架成桥梁,语言表明社会发展镜像。推普团队兵分两路沿村走访,与村民的攀谈间,一幅差异化的语言图景渐次清晰:中青年因外出务工、触网频繁,能熟练运用地道或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应对日常;年长村民因少于外出、极少接触普通话,则守着熟稔的方言,部分人能听懂只言片语,却羞于开口,亦或是根本听不懂普通话。队员们细心记下“发音绕不过弯”“词到嘴边说不出”等困惑,也认真收纳“想跟外地媳妇、女婿沟通”“希望学几句方便卖农产品”等朴素诉求。这场深入乡野的调研,不仅是数据的收集,更是对乡村语言需求的倾听。团队将带着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反馈,筹备普通话公益课堂等活动,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暖心桥”,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语言活力。

观基地品,感助农策

用脚步丈量土地,实践解锁乡村更多可能。推普团队成员们在竹山村调研途中,专程前往竹荪种植基地学习观摩。该季节大棚内的竹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十分喜人。在基地技术员的讲解下,成员们看到了磨子乡基层政府通过落实助农帮扶政策、发展特色农产品,为村民增收致富搭建坚实平台的生动实践;直观感受到有关竹荪的种植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在乡村的应用。交流中,技术员介绍,基地的发展离不开磨子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通过政策倾斜引入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还牵头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联系城市商超建立直供渠道,解决了农产品“种得出、卖得好”的难题。据了解,磨子乡近年来聚焦“一村一品”,针对竹山村土壤气候特点,重点扶持蔬果种植等特色产业,通过举办种植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特色农业发展中。如今,竹山村的蔬果产品凭借品质优势打响品牌,村民人均年收入较往年显著提升,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果子”。此次基地观摩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基层政府助农政策的实效与温度。

闲谈寄暖,乡语含情

用心发现乡村之美,语言托举振兴之梦。推普团队成员们与村内留守老人亲切交流,通过耐心倾听与真诚陪伴,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与关怀,让爱与温情在乡野间流淌。推普团队成员沿着村道走访时,遇到多位在家中留守的老人,队员们主动上前拉起家常,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述村里的变迁、生活的点滴,主动询问是否有需求。此次与留守老人的温情互动,不仅让推普团队成员更深入地了解了乡村留守群体的生活状态,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推普团队将持续关注留守老人需求,通过更多形式的关爱活动,让温暖延伸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为构建和谐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普教相长,情满乡间

用普通话为钥,让新观念扎根土地。推普团队成员们在竹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与留守老人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情景教学活动。志愿者们通过耐心指导、逐字纠正,帮助老人们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让“乡音”与“国音”在互动中温暖交融。课堂上,志愿者们结合老人日常生活场景,设置了“医院看病”、“赶集”、“买票”等情景对话。年长老者试着说出“现摘的很新鲜”短句时,将“鲜”字读成了方言谐音,志愿者耐心地示范正确发音,并拆解拼音声调反复带读。遇到发音困难的老人,队员们便用手势辅助示意口型,或结合实物加深记忆。老人们学得认真,不时互相纠正、捧腹大笑。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让老人们初步掌握了常用普通话表达,更拉近了与外界沟通的距离。那些从普通话课堂里流淌出的标准音节,正像春日的细雨,浸润着乡土。志愿者们将会用持续的耐心帮助他们打破语言隔阂,让普通话成为连接老人与时代的“暖心桥”。

普通话从来不是对乡音的替代,而是给乡村装上了一副“助听器”和“扩音器”。它让祖辈相传的农耕智慧能被更广泛地听见,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特色物产能被更清晰地看见。推广普通话,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团队的推普成员们将共同在磨子乡这片土地上推广通向未来的清晰国音,奏响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希望之声。



攥稿:蒋梦晴、蒋世雪

摄影:聂雨涵

编辑:梅瑞佳


复审:史小霞

终核:刘 月

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推普教育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