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志愿】“汗水润乡土,青春暖民心”——返家乡志愿服务纪实

骄阳炙烤着田垄,蝉鸣里藏着盛夏的热烈。为响应“乡村振兴青春行”号召,2024年7月28日至8月6日,2024级电子信息类4班的张悦同学和其他14名返乡大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回到了家乡。这十天里,张悦同学跟着队伍一起下地除草、去敬老院陪老人、到街道清扫,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就想实实在在为家乡添份力。

【田间地头搭把手,颗粒归仓暖心间】

7月29日,张悦同学自带工具,来到村里的闲置荒地开展志愿除草活动,用双手为土地“减负”。这片荒地因常年无人照料,杂草已没过膝盖。青年们三人一组,有的挥镰割草,有的徒手拔根,有的清运堆肥,忙得热火朝天。“小时候跟着爸妈下地,知道土地金贵。”返乡大学生们抹了把汗,脚下的动作没停“现在能为家乡出份力,看着荒地露出土坷垃,心里特敞亮。”经过一天劳作,五亩荒地重见平整。村干部说,这些地即将种上油菜,来年就能收获满满。田埂上的欢声笑语里,藏着颗粒归仓的期盼,更有年轻人用汗水写就的乡土深情。

【一碗热粥传温情,独居老人不孤单】

7月31日,志愿服务队带着米、面和蔬菜,来到镇敬老院。85岁的刘奶奶正坐在门口发呆,她总念叨着想吃家乡的南瓜粥。这次,队友小官特意学着奶奶的方子,用柴火灶熬了一锅,软糯的南瓜混着米香,飘满了整个小院。

“我给您剪剪指甲吧。”张悦同学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马爷爷身边,他的指甲又厚又硬,修剪时得格外小心。“年轻时候在田里干活,指甲早就磨变形了。”马爷爷絮絮叨叨讲着过去的事,阳光透过葡萄架落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温暖得像一层薄纱。临走时,马爷爷拉着队员的手不肯放:“你们就像我的孙辈,常来看看我就高兴。”

【扫帚扫净街边路,文明新风入人心】

8月2日清晨,志愿服务队拿着扫帚、垃圾袋来到乡中心街道。路边的排水沟里积着枯枝败叶,墙角堆着零散的塑料瓶。“咱们分工,一人一段,争取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队长小李话音刚落,大家就忙活起来。

张悦同学负责清扫菜市场附近的路段,烂菜叶、烂水果混着污水,扫起来格外费力。一位卖菜的阿姨见了,主动递来水管:“冲一冲再扫,省力!”她还招呼周围摊主:“孩子们帮咱扫街,咱以后也别乱摆摊了。”两个小时后,街道焕然一新,阳光照在干净的路面上,反射出亮晶晶的光。路过的大爷竖起大拇指:“这些娃娃,真能干!”

十天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的手掌磨出了茧子,皮肤也晒黑了好几个度,却读懂了“奉献”二字的重量。助农时的汗水,是对土地的敬意;陪老人时的闲聊,是对孤独的慰藉;扫街时的弯腰,是对家乡的热爱。作为青年学子,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对家乡最实在的回报。而“返家乡”的这段时光,让张悦同学在付出中触摸到了家乡的脉搏,这份用行动书写的青春答卷,正是张悦同学反哺家乡最真挚的证明。



撰稿:张悦

摄影:官凤喜 马林芬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