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志愿】调研服务直播齐上阵,青春脚步丈量万灵红色沃土

在荣昌万灵镇为期八天的实践中,通信工程专业2024级志向3班19岁的冯雪娇同学,作为一名调研骨干、志愿服务践行者与非遗直播参与者,始终以“调研察实情、服务暖民心、直播传文化”为导向,扎根基层一线,用脚步收集红色故事,用双手践行服务宗旨,用镜头推广本土非遗,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实践期间,冯雪娇同学承担“红色文化认知调研”与“非遗技艺寻访”两大核心任务,为团队调研报告积累详实素材。在红色文化调研中,冯雪娇同学与3名队员组成“古镇调研组”,顶着38℃以上高温,每日穿梭于路孔古镇青石板路与沙堡村农家院落,累计走访300余人次。面对不同群体,冯雪娇同学灵活调整沟通方式:与年轻村民交流时,以“万灵镇有哪些革命先烈事迹”的开放式问题引导深度探讨;对听力不佳的老人,放慢语速、配合手势,还请村书记协助翻译方言;和留守儿童对话时,通过“爷爷是否讲过抗战故事”挖掘家庭红色记忆,让调研更具温度。

7月5日走访玉鼎村91岁老党员罗国书的经历,令冯雪娇同学印象深刻。罗国书老人取出珍藏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动情讲述:“我19岁入党,跟着党修水库、种庄稼,一辈子信党跟党走。”冯雪娇同学蹲在老人身旁,逐字记录讲述内容,细致拍摄纪念章纹路与文字,这些素材后来成为团队调研报告“老党员信仰故事”的核心,让红色精神表达更具感染力。

作为“非遗寻访员”,冯雪娇同学还走访古镇麻花店、叶儿粑作坊、夏布扇工坊:在麻花店,记录师傅“精选高筋面粉、柴火烘烤温度严控180℃”的技艺细节;在叶儿粑作坊,跟着匠人学用艾草汁揉面,感受“仙茅叶包裹保鲜3天”的传统智慧;在夏布扇工坊,了解“三年生楠竹需晾晒半年去潮”的复杂工序。这些一手资料为报告“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部分提供有力支撑,冯雪娇同学参与撰写的5000余字调研章节,为2万字总报告注入扎实基层数据。

7月8日沙堡村创建示范村活动中,冯雪娇同学随郑刚书记与队员分组清理杂草、擦拭围栏,还主动帮独居李奶奶搬运柴火。冯雪娇同学与队员黄蓉将院外柴火整齐堆放在屋檐下防潮,李奶奶拉着冯雪娇同学的手塞来新鲜李子,笑着说“你们比我孙子还贴心”,质朴话语满含温暖。

7月9日柳乃夫小院关爱活动里,冯雪娇同学教老人写毛笔字。78岁的张婆婆因手抖写不好“英”字,冯雪娇同学耐心握笔指导,当“英雄不朽”四字呈现在红纸上时,张婆婆眼眶微红,称“这辈子第一次写这么有意义的字”;随后,冯雪娇同学又带5个孩子拼国旗拼图,讲解五角星含义,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模样,让红色精神种子悄然扎根。

八天实践虽短,却让冯雪娇同学实现蜕变:从“怕晒黑的学生”成为“敢吃苦的实践者”,从“不善沟通的新手”成长为“能和村民拉家常的调研员”。调研笔记、服务汗水、直播笑容,都是珍贵的成长印记。冯雪娇同学深刻领悟到,青春的意义在于用行动为社会办实事,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传递温暖,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绚烂绽放。



编辑:冯雪娇

摄影:黄蓉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文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