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志愿】红色土地上的青春觉醒:我的实践感悟

为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2024 级人工智能卓越 2 班俞思雨同学,于七月暑假赴绥阳县红军小学开展志愿活动。当俞思雨同学抱着沉甸甸的颜料桶进入校园时,三十多双好奇又羞涩的眼睛齐齐投向 —— 这抹主动靠近的身影,成了俞思雨同学与孩子们故事的起点。俞思雨本怀 “给予知识、传递温暖” 的初心而来,却未料这场志愿之旅,成了深入心底的成长浸润。

课间:童真与自然的交融

在卧龙社区红军小学,俞思雨始终以行动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雨后青石板路泛光,俞思雨同学牵引孩子奔向操场,陪他们追蝴蝶、感受自然,耐心倾听每句童真分享。美术课上,俞思雨同学提前备好画笔与画纸,引导孩子描绘对世界的想象。当孩子说 “想让蝴蝶带着快乐飞翔”,俞思雨同学则蹲身夸赞创意,还手把手教害羞的孩子勾勒翅膀轮廓。下午放学后,俞思雨同学率先拿扫帚打扫教室,带动孩子们行动。见小男孩踮脚擦黑板顶端、小姑娘擦桌椅缝隙,俞思雨同学主动接过沉水桶,和孩子们一起收拾教室,让 “责任” 与 “热爱” 具体可感。校园小径旁,俞思雨同学和孩子围坐交流:认真听孩子讲山里的月亮、奶奶的布鞋、追跑的小狗,也生动分享城里的地铁与图书馆。平等对话打破隔阂,让不同世界片段碰撞出 “人间值得” 的温暖火花。

【走访:卧龙湖畔的人间烟火】

校园小径旁,俞思雨同学和孩子们挤在一起。孩子们讲山里的月亮有多明亮,讲奶奶纳的鞋底有多温暖,讲小狗追着自己跑过多少个清晨;俞思雨同学说城里的地铁像长龙,说图书馆的书堆成小山。没有人觉得彼此的世界陌生,只有眼睛愈发清亮 —— 原来不同的生活片段,拼凑起来便是更完整的 “人间值得”。有孩子忽然问:“老师,你们还来吗?” 风卷着校园里的草香拂过,没人立刻回答,可心里都清楚,这场相遇早已将 “牵挂” 种进了时光里。

离别:纸船里的未完待续

当载着同学们的车辆驶离,窗外的红砖墙渐渐远去,这场 “返家乡” 志愿活动留下的印记却永远清晰。俞思雨同学知道,自己不仅完成了一次志愿任务,更在红砖墙下收获了双向的成长: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对家乡的深度感知,将成为俞思雨同学未来继续参与志愿活动、服务家乡的动力,而俞思雨同学播下的温暖种子,也会像孩子们画里的蝴蝶一样,带着 “返家乡” 的初心与志愿的热爱,在时光里持续传递力量。



撰稿:俞思雨

图片:俞思雨

编辑:单建琴

复审:单建琴

终核:吕海军、文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