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2025年7月2日,计算机学院“医护万家,‘医’路阳光”国情观察实践团深入綦江区中医院,开展县域乡医疗共同体专题调研。

这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围绕医疗资源共享、Ai诊疗技术应用、医保使用情况等主题,实地走访眼科、中医科、脾胃科等科室,与一线医务工作者展开深度对话,记录下基层医疗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医疗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困境。

用眼有度,光明之路。在眼科诊疗区,观察团了解到该科室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医护人员通过定期向上级医院选派人员集中学习、向下级卫生院开展义诊的方式,形成双向技术交流机制。科室刘主任介绍到,这种“硬性要求”的共享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眼病诊疗能力,但受限于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不足,县域医共体的全面普及仍面临挑战。


郭中时有仙人住,城内应多药草生。药材供应问题成为中医科调研中的焦点。科室负责人反映,疫情后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加之部分供应商存在议价现象,导致部分药材紧缺。为破解困局,科室积极对接政策红利,参与中医科室增设项目,并借助医保力度加大的契机,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普及。

在积极破解药材供应困局的同时,科室还通过频繁的技术交流实现医疗共同体构建,并且现如今医保力度与人才培养力度增大,群众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尽管AI问诊系统愈发成熟,但群众仍更倾向选择传统人工服务,反映出基层医疗需兼顾技术适配与人文关怀。


脾胃科完善的医疗设备配置给调研团队留下深刻印象。科室不仅拥有先进的胃镜系统,并且建立每周一次的常态化义诊机制,将优质资源通过频繁的交流学习输送到乡镇。然而,科室在线上诊疗方面遇到了问题。由于医生日常工作饱和度高,网上义诊平台不成熟,更加建议群众线下就医,这折射出基层医疗数字化需循序渐进,在设备完善基础上更需构建可持续的服务模式。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场发生在巴渝大地的医疗变革,既展现着医疗共同体建设的光明前景,也折射出基层医改的任重道远。在綦江区中医院的诊室里,医护万家调研团目睹着传统医疗智慧与现代科技力量的深度交融,我们清晰触摸到新时代政策下带来的医疗公平性跃升。然而,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缺口、药材供应的波动、线上诊疗平台的局限,又揭示着基层医改的系统性特征——既要劈山开路的技术锋芒,更需润泽万物的人文温度。

撰稿:黄士业
摄图:夏露月 陆佳愉
初审:程玉琳
复审:程玉琳
终核:冉涛
计算机学院供稿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