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一路‘乡’阳”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4日上午开展“工业遗产活化·代际共融”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三江街道厚诚文化馆、举办‘妙手绘漆·童心制扇’活动以及‘双重调研’三项活动,搭建起连接工业历史与当代民生的实践桥梁,为城乡接合部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上午9时,一队促进团成员带领10位小朋友走进三江街道厚诚文化馆。志愿者们化身讲解员,讲述重庆钢丝绳厂发展历程、昔日文体活动与荣光奖状。在“画出心中的钢铁英雄和工业世界”环节,小朋友们以钢厂元素为灵感,勾勒炼钢炉、描绘齿轮,作品童趣又具想象力。活动最后,小朋友们上台讲解创作思路,欢笑声中,工业记忆的种子悄然播入童真心田。

另一队促进团成员则在圆通寺社区助力“妙手绘漆·童心制扇”非遗体验活动。在社工介绍漆扇文化后,成员们耐心指导小朋友们调和漆料、掌握上色技巧,细致观察创作过程,并用镜头捕捉童真与传统碰撞的精彩瞬间。活动现场,小朋友们将创意融入色彩搭配。当一件件独具韵味的漆扇在传统技法与童趣创意交融中诞生,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也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社区、助力文化传承的扎实行动。

下午,促进团兵分两队深入重庆綦江区三江街道基层一线,围绕“‘一老一小’代际融合与城乡幸福指数”主题,开展精细化走访调研。两支队伍分区域同步推进:促进团一队前往重冶社区与第五村,聚焦边缘群体,促进团二队则深入滨江社区和三河街社区,重点关注社区居民生活状况,深入了解不同区域民生需求。


促进团成员深入基层倾听多元声音。 在重冶社区与第五村,成员们俯身倾听留守老人盼子女归家的心声,细致记录其对文娱设施增设及流浪猫狗治理的诉求;敏锐观察到留守儿童与听力障碍祖辈的沟通困境;并重点关切独居老人因身体衰退面临的健康出行难题。在滨江社区与三河街,成员们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退休老人对社区交通、医疗、环境的积极评价,也捕捉到部分老人对提升交通便捷性、丰富文化生活的期待。贯穿全程的是成员们详实的记录、深入的交流与温暖的共情,这些一手信息为精准服务“一老一小”提供了鲜活注脚。

从三线老厂的工业寻根,到非遗漆扇的文化活化,再到城乡接合部的民生深耕,促进团以“历史传承+文化传递+实证考察”的立体实践,为三江街道“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探路。当钢铁记忆与童真创意共鸣,当非遗技艺与调研数据交织,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正在青春实践中徐徐展开。
撰稿:程琨琳 王欣雨
摄图:郑馨祯
初审:韦莹莹
复审:程玉琳
终审:冉涛
“一路‘乡’阳”乡村振兴促进团供稿
(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