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远景学院

【课程研学|綦】观三峡壮景,探巴渝文脉 ——綦江校区远景学院师生渝中研学纪实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核心城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重庆的艺术与人文魅力,远景学院特别组织了一次以“观三峡壮景,探巴渝文脉”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胡挽澜老师、李佳怡老师、邓锦莹老师以及黎美茜老师联合发起,组织了课程班级同学代表、导师组学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工坊学生代表和如壹茶学社学生代表等一行三十余人,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抗建堂、周公馆、桂园及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等地参观研学,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之旅

三峡记忆:探寻山水与历史的交融

此次研学活动的首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流连。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重点参观了“壮丽三峡展厅”、“抗战岁月展厅”、“历代瓷器展厅”、“巴蜀地区汉代雕塑展厅”。

 

 

师生一行人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的合影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壮丽三峡”展厅,一走进展厅,就被震撼的三峡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所吸引。这个展厅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改陈工作,结合了数字技术和传统展品,为观众呈现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自然奇观”部分,师生们通过三维数字展示,了解了三峡的地质演变过程。特别是“巫山云雨”和“巴山夜雨”的气候展示,配合动态天幕,仿佛将人带入了神秘的山水之间。展区内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展示了三峡生态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进入“历史长卷”部分,巫山猿人和大溪文化的展示让人穿越时空,感受远古文明的辉煌。通过详细的文物介绍与讲解,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三峡地区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变迁。尤其是巨大的纤夫雕塑群和川江号子的声音,更是让大家仿佛看见了曾在江河中劳作的先民们。整个展厅的设计不仅是展示,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内心。

 

师生在观赏壮丽三峡展厅

 

 

邓老师以人类学的视角为同学们解读藏品

在“抗战岁月展厅”中,师生们领略到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的重要地位与伟人的巨大牺牲。展厅内,4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和300多件文物共同叙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展品中,从普通生活用品如竹水桶、玻璃杯到战时宣传画和枪炮弹药模型,每一件都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另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份1926年的《新青年》期刊,泛黄的纸面上记载着当时的生活点滴和战争氛围,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也鼓舞着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同学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1926年出版的《新青年》期刊

“抗战岁月展厅”的对面是“巴蜀地区汉代雕塑展厅”,展览分为两大单元:“石雕万相”和“陶塑众生”。在“石雕万相”部分,胡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古代墓葬石雕艺术种类,如石阙、石柱、画像石和随葬石雕,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汉代雕刻技术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和信仰。第二单元“陶塑众生”则主要展示了墓室建筑装饰和墓内随葬品。胡老师指出,汉代人们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因此陶塑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模拟现实生活的陶俑和日用品。这些作品不仅艺术形象逼真,而且内容风格特色鲜明,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胡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汉代雕塑艺术

 

烽火岁月:走进抗建堂的历史回响

研学的第二站是重庆抗建堂,抗建堂之名取自战时的全民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在这个特殊的场馆里,师生们通过现场探索与互动,重温了抗战时期话剧艺术的辉煌历史。

在展厅中,师生们围绕展出的《棠棣之花》《风雪夜归人》等话剧场景、海报展开讨论。一位同学提问:“在战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话剧是如何吸引观众的?”老师们结合抗战时期话剧的宣传功能,从爱国题材的创作到简约而感人的舞台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作为时代武器的力量。在这里,师生一行还实际体验了早期话剧的音效制作工具。拉动粗纸板制造“呼呼”声模拟风的呼啸、轻轻摇动装有黄豆的箩筐感受雨点敲击地面、拉扯一大块薄铁板快速抖动或击打制造“轰隆”雷声……让大家在欢笑中感受到舞台幕后工作的巧思

 

抗建堂外观

 


 

师生在参观抗建堂

 

参观结束时,同学们纷纷感慨,抗战话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抗争年代鼓舞人心的文化象征。邓老师总结道:“抗建堂不仅承载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也是理解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切入点。”这次活动让学生们从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中,深入体会文化在人类社会变迁中的独特作用

 

民主足迹:周公馆、桂园与民盟碑的历史诉说

研学的第三站是曾家岩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第一个历史遗迹是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师生们一踏入这座古朴的院落,便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栋并不起眼的小楼,却是周恩来等革命前辈在重庆的战斗堡垒。它坐落在闹市之中,却显得格外宁静与庄重

 

同学们在参观周公馆

 

接着,大家又来到了桂园,这不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园林,更是承载着重要历史使命的地方——重庆谈判的旧址。在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座建筑、每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每一位参观者的脚步、每一次凝视的目光都是对那段不平凡岁月最深切的缅怀与致敬。通过这次游览,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的道理,也激发了他们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同学们在桂园参观

最后,李佳怡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这座庄严的纪念碑不仅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地带,更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田之中;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更是对未来希望的展望;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民主同盟从诞生到壮大的光辉历程,也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学子继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的决心与勇气。通过这次城市文脉寻访,同学们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热情。

同学们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的合影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升华。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亲身接触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深刻领略到文化的力量与历史的深度。这正与远景的育人理念相契合,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是育人、塑人、培养学生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的载体。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巴渝悠久历史的理解,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学子的责任与使命——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融入到自我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中。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实践思考的机会,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努力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图:研学活动小组

文:研学活动小组

指导教师:胡挽澜、李佳怡、邓锦莹黎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