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县地处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处,这里的每一寸绿色都显得尤为珍贵。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民勤绿洲,红崖山水库是天然的生态屏障。2025年7月9日,大数据学院“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画笔与热忱奔赴而来,用三幅墙绘讲民勤人治沙护绿的百年奋斗史,让榜样的力量从档案里走出、从口耳间落地。他们以烈日下的坚守与歌声,为这座沙漠中的“生命之库”注入青春活力。


锚定生态脉络:用画笔串联奋斗篇章
民勤在西北干旱区,沙漠与绿洲博弈百年。红崖山水库见证治沙护水的艰辛,蜜瓜田承载生态与产业协同的希望,沙丘间的治沙身影诠释人沙共生的坚守。但这些生态故事因缺乏直观载体、传播方式单一,难触动人心。为此,团队主动报名民勤共青团委发出的“大学生画民勤”水库绘画活动。
绿染民勤团队深入调研后,决定以三幅墙绘勾勒民勤生态脉络,从治沙往昔到共生未来:第一幅聚焦沙漠治沙场景,再现民勤人与风沙搏击的往昔;第二幅呈现绿洲蜜瓜盛景,展现生态改善后产业兴农的蓬勃生机;第三幅描绘人沙和谐新貌,诠释治沙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从沙漠到绿洲,从抗争到共生,三幅画串起民勤生态变迁的“可视化史诗”。为让故事精准落地,团队走访当地乡村记忆博物馆、节水科技馆,深入梭梭树苗维护区域观察治沙细节,反复打磨方案,力求每一笔都连接过去与现在,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烈日下的创作:以青春韧性对抗挑战,用歌声点亮现场
创作现场酷热难当,地表蒸腾的热浪与沙丘地形为每一笔增添难度。队员们分工协作:素描组在烈日下勾勒轮廓,上色组借一方遮阳棚奋力涂抹,汗水浸透衣衫。间隙,水库管理员送来清甜的瓜解暑,众人边吃边唱,轻快的旋律与笑声在库区回荡,驱散疲惫,更让协作的暖意悄然滋长。画面因乡土细节而鲜活——村民传授的“托瓜姿势”和藤蔓形态,让蜜瓜田跃然墙上;博物馆里挖掘的故事,赋予沙漠图景独特的民勤烙印。这些源于泥土的真实温度,使墙绘成为民勤记忆的“储存罐”。

创作期间,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亲临现场,为团队带来莫大鼓舞:“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画卷,更是青春的视角与希望,使‘勤朴坚韧、永保绿洲’的民勤精神得以可视化!”负责人的亲自指导,使队员们深感荣幸,同时还向团队发出了诚挚邀约:“希望同学们能把在民勤的所见、所感、所绘,通过抖音、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出去,做一次民勤生态故事的青春代言人!”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殷切的嘱托,让团队成员们倍感振奋,更深感肩负的责任之重。


激活多元价值:从画里走到发展实处
墙绘完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收官,更具生命力的是价值延伸:团队借墙绘热度发起“生态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参观红崖山水库时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民勤人民治沙植树、蜜瓜采摘的经历,感受民勤生态建设的不易与成果。活动得到了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高度认可。在项目圆满结束之际,旅游局特意为“绿染民勤”团队举办了一场温馨而隆重的欢迎会暨成果交流会。会议是对团队辛勤付出和卓越成果的官方肯定,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服务乡村的热情。
红崖山水库作为民勤重要的水利工程,承载着当地生态调节与民生保障的重要功能。队员们以青春特有的韧性和创造力,探索出一条“艺术+生态+振兴”的融合路径。从烈日下的挥汗如雨,到文旅局的由衷点赞,再到成为民勤生态的“青春代言人”,绿染民勤团队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让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每一份努力都有回响。更在民勤这片土地上,绘出了属于新时代的“人沙和谐”振兴画卷。


撰稿:唐靖棚 程钒
摄图:董俊南 刘霜
编辑:欧高鸿
初审:陈安琪 陈美琪
复审:盘如秀
终审:阙小梅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