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生态保护使命,大数据学院“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3日至10日奔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防沙治沙、助农兴农、文化传承”为核心,在民勤多地展开实践,用青春力量续写“人进沙退”的民勤奇迹。


观史鉴今悟精神,访迹探智增认知
这七天里,团队先后参观了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节水科技馆、乡村记忆博物馆、瑞安堡、红崖山水库和时光走廊。在这些地方,他们看到民勤人民的治沙奋斗历程、科技节水成果、环境改善成效及民俗文化变迁,深切体会到绿洲守护的艰难,也更清晰认识到治沙精神的可贵,愈发坚定了传承这份精神的决心。


治沙实干筑根基,后勤保障强支撑
在基地的日子里,队员们严格执行“浇水—回填”流程维护梭梭苗,每天顶着烈日在沙漠中持续工作近5个小时,高强度作业让不少队员出现身体不适,却在简单休息后便重返岗位。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基地基建修缮:加固基地帐篷、为帐篷覆盖防晒网,改善基地居住条件,参与仓库整理、基地清洁工作,维护基地环境,主动帮阿姨们完成基地配菜工作,为志愿者筑牢“后勤屏障”。这些实干行动,既是对治沙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观的生动诠释。


文创助农显担当,多维实践促振兴
团队应民勤共青团委邀请,在红崖山水库开展墙绘创作。队员们紧密围绕民勤生态变迁与民勤特色乡土元素两大主题,克服高温、材料短缺等困难,分工协作完成三幅作品。民勤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对墙绘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生态旅游注入文化内涵。团队还利用基地负责人仲麟的抖音账号开展大学生“三下乡”专场助农直播,平均在线人数627人,展现出团队30分钟销售额4万余元的超高带货能力,不仅宣传了民勤农产品,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治沙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团队编写的实践手册,更为后续志愿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薪火相传续新篇,青春立志再出发
七天实践中,团队取得丰硕成果:近千株梭梭树长势良好,基地设施逐步完善,红崖山水库墙绘成为治沙精神新载体,助农直播推动民勤好物走出沙漠,团队设计的基地信息展示板和实践手册展示着基地的治沙日常。这些成果凝聚着队员的汗水,也让大家深刻体悟到“治沙精神”。
离别之际,队员们高喊着“我的民勤我的家,明年我们再参加”的口号,在心中埋下再次奔赴的种子,继续参与“沙退绿进”事业,完成青年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让青春力量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

撰稿:张雪琴、邓鸥娟、彭初华
摄图:刘霜、王浩
初审:陈美琪、陈安琪
复审:陈美琪
终核:阙小梅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