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热血深耕沃野!4月29日,綦江乡间田埂迎来了一群特殊“耕作者”——共青团界别政协委员、通惠街道青年、綦江中学团员青年与少先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以及来自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大健康学院、远景学院、大数据学院、信息安全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的二十余名大学生,踏上通惠街道桥坝村水田,开启了一场“泥土味”与“青春味”交织的沉浸式思政实践课。挽裤腿,踩泥浆,插青秧,五四精神在春耕劳作中“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插秧育苗”。

下午13时,重庆移通学院的26名学子从明善图书馆出发,冒雨徒步40分钟抵达桥坝村,与共青团界别政协委员、通惠街道青年、綦江中学团员青年与少先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汇合。雨水打湿衣衫,却浇不灭青年们的热情。活动中,来自计算机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及美宣科技部、链古传今·24节气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专项支队志愿者全程参与后勤保障与流程协调,为田间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四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青年扎根热土的行动指南。”綦江中学教师陈园以“传承五四薪火 勇担时代使命——五四精神与綦江青年的青春答卷”为主题,在水田旁为青年学子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微团课。她以邹进贤为例,讲述了这位川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如何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融入革命实践——从组织赈灾委员会救济灾民,到成立拒毒会带领群众毁烟种粮,再到创建綦江最早的党团组织,邹进贤用一生诠释了“将理想熔铸为人民谋解放”的担当。
陈园老师指着田间青葱的秧苗深情说道,“弯下腰时,是与先辈精神的共振;站起身来,便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她呼吁青年学子以邹进贤为榜样,将五四精神转化为“眼中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的实践:锚定信仰方向,深耕家乡热土,以创新赋能文化传承,用协作共绘家园发展蓝图。



随后,重庆移通学院计算机学院大一学生王君威带领大家重温入团宣誓。在鲜艳的团旗下,青年们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田间回荡,与秧田雨声共振,青年们胸前的团徽在灰蒙天色中格外明亮。


“指尖捏秧根,入土三厘米,退步要稳当!”计算机学院周靖鱼老师一边俯身示范,一边向青年们讲解插秧技巧。他手握青秧,指尖精准控制入土深度,动作行云流水。在周老师的示范下,青年们纷纷踏入水田。大家挽起裤脚、踏入水田,化身“田间能手”,泥浆没过脚踝,却挡不住指尖分秧的利落——拔秧、运秧、分秧、插秧各环节紧密衔接。原本空旷的水田逐渐被葱郁的秧苗覆盖,一排排新绿在微风中舒展,织就一幅充满生命张力的田园诗画。








当教科书里的"奋斗箴言"化作指尖跃动的秧苗,当思政课的"担当要义"沉淀为裤脚的斑驳泥浆,这场突破课堂边界的实践教学,让理论在春泥中萌发新芽。青春不该囿于朋友圈的"九宫格",而要在广袤大地书写"立体答卷";理想不能悬浮于口号云端,需用汗水浇灌方能生根抽穗。这场"行走的思政课"将精神传承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劳动实践,让家国情怀在躬身稼穑中拔节生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当双脚踩进松软的泥田,手指沾满湿润的泥土,才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重量。躬身插秧时,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实际需要极强的耐心与协作。我们在农田中读懂了农民躬身田垄的坚韧,在劳作中更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中青年肩上的责任。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用泥土的温度将"劳动最光荣"的真理刻进我们心里。
——远景学院学生 徐念
作为一位米饭忠实粉丝,不仅仅是吃,今天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亲近大自然,是对灵魂最好的洗涤。我们无惧于风雨,走进田地,躬身插秧。这是对五四精神生动的诠释。当代的我们就应该投身于广大实践,在祖国大地上发光发热。感谢咱们计算机学院老师和志愿者的精心组织,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计算机学院学生 刘春燕
撰稿:贺灿 刘菲
摄图:刘卓、陆佳瑜、李沙蔓
编辑:甘思远
初审:杨婷
复审:张雄
终审:周俊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