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打开视野、建立价值观、构筑未来可能性的力量源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思想思维深度,2025年5月15日晚7:3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7、18班的30名学生,在南江书院“博学·悦享互动空间”参与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大咖传记阅读”活动。本次活动由异科导师徐瑞皓老师亲自组织并主持,围绕“以阅读塑造自我,以榜样引领未来”展开。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异科导师,徐瑞皓老师表示,在信息碎片化加剧的今天,青年学生越来越需要系统性阅读的引导,尤其是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阅读类型——人物传记。
在活动伊始,徐老师围绕“阅读的意义”与“人物传记的价值”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以自身大学时代的阅读经历为引,讲述了在迷茫阶段如何通过阅读《乔布斯传》、以及后期关注雷军、任正非等企业家的成长故事,逐步构建起职业信念与行动路径的过程。他强调:“传记不仅是记录伟大人物的一生,更是我们理解他们如何在困境中选择、在挑战中坚持、在平凡中积累的一面镜子。”
这种从自身成长出发的分享,让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阅读不再只是“任务”,而成为了“可感、可行、可追”的一种成长手段。
为了让阅读活动不流于形式,徐老师特别选择“博学·悦享互动空间”的沉浸式阅读区域作为活动主场地,并组织同学们进行分组阅读与深度讨论。阅读书目涵盖了多个行业大咖的代表性传记,包括《硅谷钢铁侠》《马云与阿里巴巴》《任正非传》《腾讯传》《孙正义传》《王兴传》《AI未来进行式》等。每本书背后,都是一个跨越时代与领域的真实人物,代表着不同的创业路径、领导哲学与时代洞察。

学生们根据书籍兴趣自由组成小组,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安静阅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得的静谧与专注。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校园里,专门为一场阅读活动放慢节奏,沉下心来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
在充分的自由阅读之后,徐老师组织了小组代表围绕各自阅读的传记进行分享。这个环节是此次活动的核心与亮点,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与思辨能力,也让不同的认知产生交汇与升华。

一位阅读了《雷军传》的同学分享到:“雷军大学期间就在图书馆泡了四年,甚至毕业时还获得‘金书奖’,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长期持续的积累与思考。”另一位研读了《AI未来进行式》的同学则表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AI背后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社会、文明形态的问题,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技术学习者,也需要更多人文视角。”而《任正非传》《马云与阿里巴巴》则引发了大家对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和中国企业发展的热烈讨论。一位同学提问道:“为何马云在早期创业阶段敢于一次次挑战规则,是什么支撑了他?”,引发了围绕“战略眼光与价值信念”的深入探讨。
徐老师在每个讨论节点中进行引导,不强行灌输观点,而是引发学生自主分析与反思,真正实现了“以阅读为桥梁,激发思维成长”的目标。


在交流的尾声,徐老师对各组的表现逐一进行了细致点评,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延伸讨论了如何将阅读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你们读的是他们的故事,但最终要书写的是你们自己的版本。”徐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他鼓励学生们持续关注前沿人物动态,不局限于一本书,而要建立一种“人物观察力”——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所承受的代价。
他还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之余,每月至少阅读一位“职业榜样”的传记或公开演讲内容,积累行业认知,增强判断力。
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在现场自发合影、继续交流。有学生留言说:“这次活动打开了我对阅读的全新认知,不再觉得读书是任务,而是走向成熟的一种方式。”也有学生写道:“原来看一个人成功背后那么多细节,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为自己构建长期路径。”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内容丰富的阅读实践,更是异科导师制度下“润物细无声”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异科导师,徐瑞皓老师并非该班专业教师,却用跨专业的视角、深度的人文关怀,搭建起学生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的桥梁。通过阅读的组织与引导,徐老师将自己定位为“引路人”而非“裁判员”。在他的陪伴下,学生们得以在校园中获得“第二课堂”的认知升维,体验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教育。
在这个节奏愈发加快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尤其是读懂一个“活着的榜样”,是一件稀缺却重要的事。通过这次“大咖传记阅读”活动,徐瑞皓老师带领同学们不仅“读人”,更“读己”,在榜样的人生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在集体的讨论中锤炼自己的思想。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止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异科导师,用一次又一次“看似简单”的活动,在学生心中点亮一束光,照亮他们的大学旅程与人生远方。
撰稿:张智
摄图:张智
编辑:徐瑞皓
初审:彭昇
复审:周靖鱼
终审:周俊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