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异科】129期|用阅读感悟生活,以分享谈论人生 ——记计算机学院大咖阅读传记活动

2025年9月9日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在“观云小雪会议室”开展了本次的大咖阅读。

我们5人在读《马云 未来已来》感悟颇深。本书作为马云对科技趋势、商业变革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企业家对时代浪潮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他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深层叩问。通读全书,最深刻的感受是:未来不是等待我们抵达的终点,而是需要用创新与责任共同编织的当下。马云对技术的判断始终带着“以人为本”的温度。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而是会成为“人类的合作伙伴”。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对技术的恐惧——当AI处理重复性劳动时,人类得以释放创造力,转向更需要情感、灵感与价值观的领域。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工具的迭代,而是人的价值被重新定义。正如他所说:“机器会越来越聪明,但人类会越来越有智慧”,这种对人性光辉的坚信,为我们面对技术变革提供了精神锚点。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等概念,本质上是在重构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未来的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更要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这种“商业即公益”的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思维——企业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来自规模与效率,更来自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当他谈到乡村教育、环境保护等议题时,能清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然是与时代同频、与人类共情的企业。最触动我的,是马云对“变化”的态度。他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为机遇,而非威胁。“害怕变化的人会被淘汰,拥抱变化的人会赢得未来”,这句话既是对企业家的提醒,也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启示。在这个加速迭代的时代,我们与其焦虑于未知,不如像他所说的那样,“用学习对抗不确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保持开放的心态、培养跨界的能力,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当然,书中的某些观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例如,在强调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时,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在追求创新速度时,如何守住伦理的底线?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马云的探索本身已提供了一种思路:未来的构建者,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格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 

在《腾讯记》中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腾讯的崛起,是一部在时代浪潮中精准锚定航向的进化史。书中清晰展现了腾讯的关键转折:从靠 QQ 打开社交市场,到移动时代押注微信实现跨越;从早期受 “模仿” 争议,到通过 “内部赛马” 机制激发创新、深耕自研与生态投资;面对游戏争议与反垄断挑战时,又转向 “科技向善”,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趋势的敏锐判断与 “否定自我” 的勇气 —— 比如微信的诞生,正是打破固有思维、聚焦用户需求的结果。而贯穿始终的,是 “用户为本” 的坚守。从 QQ 到微信,腾讯的产品始终围绕 “连接” 核心,贴合用户需求迭代;即便是 To B 业务,也以解决痛点为出发点。这种对用户价值的敬畏,是其穿越周期的根基。简言之,《腾讯传》不仅记录了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揭示了成功的关键:既要抓住风口,更要守住价值;既要敢闯敢试,更要懂得在反思中承担责任。这份在变化中坚守、在挑战中进化的精神,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

读《零售心理战》,最受启发的是它像一把 “解剖刀”,层层揭开了日常消费中 “决策瞬间” 背后的心理密码。书中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超市、便利店、服装店等高频零售场景的真实案例,让看不见的 “心理博弈” 变得清晰可感。比如它提到,超市常把利润高的零食放在视线平齐的货架层 —— 这利用了人 “省力浏览” 的本能,无需弯腰或踮脚就能轻易看到;价格标签上 9.9 元” 10 元” 更吸引人,并非单纯差 1 毛钱,而是 “非整数定价” 能弱化消费者对 “高价” 的感知,触发 “划算” 的心理暗示;还有商场的购物动线设计成环形,本质是通过 “无死角引导”,让消费者被动经过更多货架,增加冲动消费的可能。这些看似随意的细节,实则都是对 “便利感”“稀缺感”“认同感” 的精准运用,比如限时折扣营造 “再不买就没了” 的稀缺感,小众品牌标注 “设计师联名” 唤醒消费者的身份认同。

刷新了对零售的认知:零售的核心从来不是 “卖货”,而是 “懂人”—— 不是生硬推销,而是通过场景设计、细节打磨,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 “需求被满足”“选择有价值”。就像书中提到的便利店,深夜亮着的暖光、随手可及的热饮,本质是抓住了夜归人 “温暖便捷” 的心理需求,让购物从 “买东西” 变成 “获得慰藉”。

撰稿:余姜霖

摄图:周雅楠

编辑:李瑛杰

初审:庞越

复审:张雄

终核:周俊

计算机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