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上午10时,信息安全学院异科导师刘林林带着2022级软件工程12班的同学在玉棠书院地心会议室开展了以“我的简历变形记:从普通到耀眼”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直面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聚焦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与实用技能的提升,围绕简历这一求职核心工具展开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导,为学子们叩开理想职业大门提供关键助力。

培训伊始,刘老师深入剖析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在激烈竞争中,“精准匹配”与“有效表达”的重要性。她指出,一份优秀的简历绝非简单履历堆砌,而是“自己设计的有关个人的信息表——一份能清晰、有力说明你胜任目标工作核心特征的证明文件”。面对环境,唯有转变“海投”心态,树立“精准出击、价值展示”的新型就业观,方能在求职中赢得先机。

刘老师强调,“自我分析+企业分析”是简历制作的基础。特别是“自我分析”环节,需深度挖掘我拥有哪些与目标职位强相关的知识、技能(硬实力)与素质(软实力)?我拥有哪些能佐证这些能力的项目经验、实践成果或学习经历?我拥有怎样的职业目标与岗位的契合点?同时,深入研究目标企业及岗位需求,解读其“人才密码”,确保简历内容与之高度呼应,实现精准“投其所好”。

针对简历制作的具体痛点,刘老师提出“七问”法则,直击核心。重点强调基本信息和经历的撰写方式。基本信息如何“全而精”?确保姓名、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清晰无误。根据岗位性质,酌情添加个人年龄、所在地等。实践内容如何“写得出彩”?力戒笼统职责描述,采用“STAR法则”,用动词开头,量化成果,突出个人贡献与价值。



一份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简历布局至关重要。刘老师详细拆解了简历的核心模块:教育背景应该清晰罗列院校、专业、学历及就读时间,高GPA、重要奖项、核心课程(若相关)可强化优势;工作/实践经历应该按时间倒序列出,侧重与求职目标相关的经历,运用前述方法深度描述;项目经验应单独列出有代表性的项目,详述角色、技术/方法、过程及可量化成果;技能证书需分门别类(语言、专业技能、软件工具等),明确掌握程度,证书标明等级/获取时间;荣誉奖项精选有分量的奖项,证明能力和成就;其他,例如自我评价、兴趣爱好等应该与岗位高度匹配,避免空泛套话。刘老师强调,模块顺序可根据个人优势与岗位需求灵活调整,确保“黄金位置”呈现最耀眼信息。

随着AI技术的普遍运用,刘老师特别引入AI工具在简历制作中的应用环节。指导学子如何利用AI平台生成简历:首先,输入基本信息、经历要点,AI快速生成结构清晰的简历草稿;其次,分析目标职位描述,智能推荐并嵌入相关行业及岗位高频关键词,提升简历通过初筛的概率;再者,语法检查、句式优化建议,使表达更专业流畅,甚至可调整语气风格以适应不同企业文化;最后,针对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定制化简历版本。刘老师提醒,AI是强大助手,但核心内容的真实性与策略性思考仍需个人主导,最后的“成果”应该出自“人手”。

随后,刘老师对学生进行现场简历指导。本次“简历变形记”培训,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从认知革新到技术实操的全链条简历打造方案,更传递出在智能化时代主动驾驭工具、精准塑造个人职业品牌的前沿理念。学子们手中这份经过“变形”的简历,正成为他们从“普通”迈向“耀眼”、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密钥。


撰稿:刘林林
摄图:张展豪
编辑:刘林林
复审:罗美琪
终审:郑慧娟
信息安全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