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广阔天地,行大有作为
挥起的锄头在阳光下泛起银光,汗水滴入泥土的瞬间,脸庞黝黑的农民眯起眼,与刺目的阳光对抗。正是这千千万万次弯腰劳作的坚韧,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大地,如毛泽东主席所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25年7月6日,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的16名师生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他们以知农情、助农兴为目的,通过田野实践、农户调研等方式,在泥土中感悟劳动价值,在调研中解码乡村振兴,真正地开展一场场沾露珠、带泥土、冒热气的思政实践课。


晨风拂稻浪,知行合一处
晨风拂过稻浪,青翠的田野泛起层层涟漪。站在田埂上的志愿者们却面露难色——“怎么办?我没下过田。”“田里会不会有虫子啊?”这样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个志愿者的心头。那怎么办?“干!”下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队长杨锦宏果断地脱下鞋袜、挽起裤脚,第一个踏入水田,浑浊的泥水瞬间漫过脚踝,溅起的泥点在他裤腿上绽放出奋斗的印记。队员们紧随其后,分开行动。从生涩到熟练,从举步维艰到行动自如,志愿者们始终埋头苦干,小心翼翼地避开每一株稻谷。岸边的村委干部田文景看着这群青年学子从畏缩到投入的转变,不禁竖起大拇指,高度肯定志愿者们肯吃苦、敢实践的精神,直言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既有知识又接地气,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锄头丈民情,汗水润沃土
趁着日头未盛,志愿者们马不停蹄地转战红薯地与黄豆地。经过稻田的历练,这次志愿者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个锄头要这样子用……”农户刘大娘操着浓重的乡音,一边比画一边耐心讲解。阳光透过她粗糙的手指,在农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其实没啥子技巧,就是熟能生巧……”看着志愿者们专注的神情,刘大娘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接过锄头的瞬间,沉甸甸的分量让志愿者们心头一震。带队老师彭仙躬身力行的同时,也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锄起锄落,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蔓延,刘大娘不断在一旁纠正志愿者的动作。当最后一片杂草被连根拔起,志愿者们直起酸痛的腰,忍不住感叹“没想到锄头这么沉,挥几下胳膊就酸了!”“今天是真的能够懂课本那一句‘粒粒皆辛苦’了。”看着志愿者们沾满泥土的双手,彭仙老师欣慰地表示,这就是实践的意义——让知识走出方寸课本,让青春扎根广袤大地,在劳动中,读懂生活这本最厚重的书。



数据连阡陌,智慧献良方
中午稍作休息后,志愿者们兵分多路,穿行在村社院落之间,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研,与农户促膝长谈。“您家现在还有几口人种地?”“这几年主要种植、喂养些什么?”“您家最近在忙哪些农活?需要哪些帮助?”……志愿者们的问题由浅入深,既关注农业生产实际,也饱含对农民的关心。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实时上传相关内容。数据显示,目前高庙村务农人员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而针对相关问题,志愿者们积极出谋划策——推广小型智能化农机具,降低劳动强度,或者给予返乡务农的青年适当补贴,激发其返乡热情等。当这份凝结着实践智慧与走访心血的调研报告递交给村委时,面对里面详实的数据支撑、透彻的问题分析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村委干部们深表对志愿者的感谢,动情地指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是弯下腰触摸的土地,用脚步丈量出的实干篇章。针对报告中的解决方案,村委干部表示会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去落实。



脚印印青山,理想种心间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一天的活动落下帷幕。田间小路上的泥巴脚印逐渐消散,汗水浸入土壤也只留下片刻的氤氲,但乡村振兴的种子早已深埋志愿者的心中。当专业的数据分析遇上质朴的农家院落,当课堂上的理论融入田间的躬身实践,今天“田野上的思政课”用最朴实的方法向志愿者们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时代的号角早已吹响,当代青年学子应以拼搏为犁,深耕基层沃土,在服务社会中淬炼成长;读懂新时代的中国需求,将专业所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让知识在田野间生根发芽,让青春脉搏与时代同频,共绘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撰稿:黄琬茹
供图:“‘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
初审:刘科君
复审:彭仙
终审:田园园 张倩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