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在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日子里,七七事变88周年的警钟长鸣。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的部分志愿者,在邓世全书记的带领下踏上了一段融合历史溯源与红色传承的文化探寻之旅。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郭扶镇文化内涵,同时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他们首先来到神秘的天神坛遗址,这里曾是古老仪式的举行地,虽历经岁月洗礼,残垣断壁间仍能让人感受到曾经的庄严与神圣。邓书记指着一处刻有云纹的基石,对志愿者说:“这里经过历史的风吹日晒,已经变得残破了,但是这里的每一处布局都藏着他们对先民的敬畏。通过无人机能拍出‘天圆’的形状,现在肉眼只能看到庄稼了。”志愿者仔细观察着遗址的布局和残留的雕刻,探寻先辈们对天地自然的信仰密码。


天神坛遗址不仅是古代祭祀的场所,更在烽火岁月中留下了红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印记。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初到时,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难免心存顾虑。但红军严明的纪律、帮乡亲们耕地挑水的实干,渐渐暖了民心。遗址内那处修复的台基旁,曾是红军的临时营地,战士们常与百姓围坐谈心,宣讲革命道理与抗日主张。周边村民自发行动起来,为红军筹备粮食、照料伤员。一位熟悉山林的猎户,更是主动当向导,带领队伍成功穿越敌人封锁线。这些朴实的村民或许不懂复杂理论,却认准了红军是为百姓谋幸福的队伍,用最真诚的方式守护着这群远方来的战士。这段发生在天神坛遗址的红色过往,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成为队员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前行的精神指引 。

行至大僚湖畔,清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是古代僚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和渔猎乐土。邓书记望着远处的山峦,语气里带着对历史的感慨:“这片湖养育了世代居住的僚人,他们在这里渔猎、耕作,创造了独特的水上文化。湖边那些半露的木桩,是古代码头的遗迹,说明这里曾经也是商贸往来的要道的地方。”这片湖见证了一个古老族群的兴衰变迁,志愿者沿着湖畔漫步,在邓书记的讲述中,想象着千年前僚人在此劳作、生活的场景。

去往花二岩岩墓的道路已经被岁月覆盖,邓书记和志愿者拨开草丛,抵达岩墓的门前。邓书记特意让志愿者观察墓葬的朝向和结构:“这些岩墓大多面向东南,因为先民相信‘日出东方’象征生机。看墓门旁边的图腾,有鱼有鸟,代表他们对丰收和自由的向往。”他指着一处风化的壁画,耐心解释道,“丧葬文化不是封建迷信,‘披麻戴孝’体现的是孝道,岩墓里的随葬品反映的是对逝者的祝福——这些都是咱们传统文化里‘礼’与‘情’的体现。做乡村振兴,要尊重这些习俗,更要挖掘背后的精神内核,让孝道、感恩这些美德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志愿者触摸着历史的痕迹,从墓葬的形制中,解读古人的丧葬习俗和文化观念,感悟生命的延续。

当地独特的和合文化也让志愿者受触动,这种强调和谐、包容的文化理念,深深扎根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邻里相处到村落发展,都体现着和合文化的智慧。邓书记说:“‘和合’不是简单的和平,是‘和而不同’——就像这村子里有汉族、有少数民族,大家习俗不同却能互帮互助。做调研要注意,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要尊重每个群体的文化特色,让不同的‘文化音符’凑成和谐的乐章。”而提到老人族的传统时,他对志愿者说:“多和老人聊聊,他们的记忆里藏着村子的‘活历史’。比如‘披麻戴孝’,了解了老人族的文化传统,他们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这些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脉络。”志愿者认真记录下这些传统习俗的细节,体会着其中蕴含的孝道与对逝者的敬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忘记历史的伤痛。在探寻地方文化的同时,邓书记也回顾了七七事变的历史,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故事,让志愿者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激励着队员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志愿者对当地特色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七七事变88周年这个特殊时刻,他们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把文化调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

供稿:王思怡
供图:黄琬茹
初审:刘科君
复审:彭仙
终审:田园园 张倩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