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

【数商三下乡】乡村振兴:以青春之名奔赴乡村热土,用行动之笔书写振兴华章 ——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炎炎酷暑,七月仲夏,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高庙村因一群青春身影的到来而焕发别样生机。2025年7月9日,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圆满完成七日实践。这支青年队伍深耕普法宣传、产业帮扶与文化传播一线,以数字技术为笔、青春热血为墨,奔赴于乡间热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深入调研明方向,校地携手谋新篇

7月2日,促进团成员抵达高庙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干部在村委办公室举行座谈会。双方就高庙村的实际情况、发展需求及未来几天的活动安排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细致研讨,最终共同确定了以普法宣传、生态环保教育、关爱助农增收为核心的活动方案,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DF54

聚焦产业助振兴,文旅融合促发展

真正的课堂,不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而在广阔无垠的天地;深刻的学问,不在厚重的典籍,而在躬身力行的实践。7月3日,促进团将思政课堂搬进了高庙村的田间地头,让青春在这里接受一场最深刻、最滚烫的洗礼。

同学们深入走访35家农家乐,与经营者们围坐一堂,在袅袅茶香中,聆听一个个关于返乡、坚守与创新的创业故事。从一桌桌农家菜的选材,到一间间民宿的设计,他们亲手触摸着乡村经济的脉搏,解码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活力密码

40D6C

当夜幕为高庙村披上深沉的蓝纱,一场由青春与科技共同编织的梦幻盛宴,正悄然拉开序幕。7月4日,由当地村民董老板一并建立的数字灯会,因一群年轻人的到来,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与生命力。在彭仙老师的悉心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化身为工作人员,他们的身影穿梭在灯会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筹备阶段,团队成员们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勾勒出游客画像与兴趣偏好,为灯会的主题设计和亮点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彭仙老师亲自带队,刘科君等同学扛着相机,带领同学们走遍了山地星空露营公园的每一个角落,拍摄制作了精美的宣传短片。镜头下,流光溢彩的灯组与古朴的乡村夜景交相辉映,配上青年们充满活力的解说,提前在网络上点燃了无数网友的期待。他们还化身“首席体验官”,亲身试玩每一个旅游项目,从小火车穿越林间到宁静的悬崖漫步,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获得最佳的体验。

灯会现场,他们是“守护者”与“氛围组”。华灯初上,人潮涌动。实践团成员们又迅速转换角色,协助维护现场治安。他们分布在各个关键节点,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引导人流,用警惕的目光守护着游客的安全,确保了这场盛会的井然有序。他们忙碌的身影,与璀璨的灯火一起,成了游客心中安心的保障。

而在网络的另一端,一场“云端盛宴”正在同步上演。这正是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团队成员廖钦清、罗垚、李欣瑶等同学,架起手机,开设了专场直播,带领全国各地的网友“云游灯会”。直播中,她们化身导游。他们时而穿梭在如梦似幻的灯组长廊,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灯组的精巧构思;时而采访现场的非遗传承人,让古老的技艺通过屏幕焕发新生;时而与热情的村民互动,传递着最质朴的乡土人情。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357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间里好评如潮,收获点赞超4万次。一句句“太美了!”“想去!”的弹幕,不仅是对灯会的赞美,更是对这群青年创意与付出的最高肯定。

从幕后策划到台前执行,从线下守护到线上传播,实践团用行动生动诠释了“数字+”如何为乡村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他们不仅点亮了高庙村的夜空,更点亮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希望,让高庙村的魅力,跨越山海,声名远播。

96BF2

文化传承润民心,普法护航保平安

非遗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7月5日上午,一场以“暑期康养,健康与你同行”为主题的非遗宣传活动在高庙村欧莱餐厅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特别展示了周氏二指禅与古法刺熨两项非遗养生技艺,为乡村老人们送上了贴心的健康关怀,不仅让村民们亲身体验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更有力推动了非遗文化在高郭扶镇高庙村的传承与发展。触摸着传承人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旧有力的手时,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志愿者用镜头认真地记录,用新媒体平台热情地讲述,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古老技艺的脉搏,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被更多人听见、看见,从而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次寻访,更是一场情感的洗礼,让他们懂得了何为坚守,何为传承。

AAE11

安全与法治是乡村和谐稳定的基石。7月5日下午,促进团在村委办公室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精准化教育服务。面向儿童,重点开展了防性侵、防校园暴力以及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生动讲解和互动问答,增强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针对中老年人,则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普法宣传,并联合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举办了反诈知识讲座,提高了中老年人的法律素养和防骗能力。

田野上的思政课:汗水浇灌乡土情怀

在泥土里扎根,在奋斗中成长。7月6日,带队老师彭仙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着促进团全体成员,通过田野实践,让志愿者们在泥土中感悟劳动价值,真正地开展一场场沾露珠、带泥土、冒热气的思政实践课。他们化身劳动者,挽起裤脚,褪去鞋袜,赤脚踏入两亩农田的怀抱。清晨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将土地炙烤得滚烫。一脚踏入,松软的泥土瞬间包裹住脚踝,带着湿润的凉意,却也暗藏着坚韧的草根。他们学着老乡的样子,弓着腰,双手化作最原始的农具,深深插入泥土,奋力一拔,一丛顽固的杂草应声而出,根须上还带着湿润的泥团。

当夕阳的余晖为田野镀上一层金色,田野间,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就此展开。直起酸痛的腰板,看着身后被清理得干净整洁的土地,那份混杂着疲惫、自豪与成就感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手掌被磨出细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洗不掉的泥土,但这“勋章”却比任何荣誉都更显珍贵。此刻,“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一句遥远的古诗,而是化作心中沉甸甸的回响,是对劳动最真切的敬畏。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没有讲台,却处处是真理;没有课本,却万物皆学问。它让青年学子在汗水中读懂了土地,在劳动中理解了乡亲,将书本上的乡村振兴四个大字,真正烙印进了滚烫的血脉与深沉的情感里。他们与这片土地、与淳朴的乡亲,建立起了一种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这,才是青春最该有的样子

寻访文脉:山水之间感悟传承力量

7月7日,邓世全书记带着“‘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王思怡等人参观天神坛遗址、大僚湖畔、花二岩岩墓,学习和合文化,挖掘郭扶镇文化内涵,同时传承红色基因。

站在大僚湖畔,邓书记如一位历史的讲述者,指着这片静谧的水面,声音沉稳而有力:看,这不仅仅是一湖清水,这是我们郭扶镇的‘母亲湖’,更是一部流动的史书。”他娓娓道来,讲述着千百年前,古代僚人如何依水而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清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凝望着这片旖旎风光,眼前仿佛浮现出僚人先民驾着独木舟撒网捕鱼、在岸边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的生动场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见证了一个古老族群的兴衰与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此刻,他们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庄严与神圣。

4F791

温情关怀暖人心,总结展望启新程

7月7日,成员们和村干部一起去慰问退伍军人,关心关爱留守老人与儿童,聆听他们的故事。实践期间,他们叩开了一扇扇岁月沉淀的门扉。在那些高龄老人、抗战老兵与五保户的家中,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陪伴与倾听着时代的记忆。其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拜访曾亲历烽火岁月的抗美援朝老兵董爷爷。当同学们围坐在董爷爷身边,听他用略带颤抖却依旧洪亮的声音,讲述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往事时,时间仿佛凝固了。那些书本上的历史,在这一刻化为了眼前老人眼角的皱纹和胸前的勋章,变得无比厚重与真切。临别之际,董爷爷紧紧握住同学们的手,目光深邃而殷切,他深情地寄语道:“你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未来的脊梁。一定要记住,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要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去奋斗!” 这句沉甸甸的嘱托,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每一位青年的心中,让他们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到老人们脸上舒展的皱纹,眼中泛起的慈祥,同学们的心被深深触动,那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一种跨越代际的温情共鸣。

而当他们转身面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时,又化身为最亲切的哥哥姐姐。崭新的礼物递到手中,是知识的重量;儿童讲座带来的知识,是守法的种子;真诚的谈心交流,是心灵的慰藉。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他们带着小孩一起吃着西瓜,听他们诉说烦恼与梦想。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如银铃,驱散了他们心中的孤单。每一次紧握的双手,每一次专注的辅导,每一次用心地倾听,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自己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与未来的希望。

这份对“一老一小”的牵挂,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一头连着青年学子的赤诚之心,一头连着乡村最质朴的情感需求。它成了促进团此行最珍贵的情感记忆,也让他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人心的温暖与希望的传承。

648ED

7月8日,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所有成员与郭扶镇领导齐聚会议室403,共同召开本次“三下乡”活动总结大会。会上,双方回顾了七天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与丰硕成果,并对未来校地合作的方向与模式进行了展望。

郭扶镇易书记在谈及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特别强调了青年实践对乡村观念革新的推动作用。他指出:“促进团在高庙村这七天,带来的不仅是具体的普法知识、产业思路和文化活动,更宝贵的是为村民打开了新的视野,注入了鲜活的观念。”易书记的讲话深刻肯定了实践团队在思想层面为乡村振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展望未来,易书记详细阐述了郭扶镇“以高庙村为示范点、引领全域振兴”的清晰发展路径。他明确表示,高庙村的发展已被置于全镇战略的核心位置,核心抓手是全力创建市级四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标杆,以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这一宏伟蓝图为校地双方未来的合作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合作迈向了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新征程。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促进团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将知识、服务与关怀送到了乡村基层,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增长了本领,也为高庙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5D7D4

青春与热土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当青春的理想在乡野沃土上绽放,当青年的担当化为脚下坚实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必将在无数这样饱含深情的奔赴中,铺展出一片更加繁花似锦的锦绣未来!

供稿:“‘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

供图:“‘乡’约振兴,‘移’路繁花”乡村振兴促进团

初审:杨锦宏

复审:彭仙

终审:田园园 张倩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