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国际教育学院

【国教学工】解码生命意义密码,点亮青春成长航向——国际教育学院(綦江校区)第二期双语“大咖阅读”

2025年10月29日中午,綦江校区瀛溪书院语者演讲培训室内暖意融融,一场以《活出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 “大咖阅读” 活动在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E. 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旨在引导国际教育学院学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力量、探寻存在意义,国际教育学院学子代表参与其中,共同开启了一段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之旅。

活动伊始,主持人以“你是否曾在迷茫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为引,结合当代大学生常面临的“存在性空虚”“目标感缺失”等问题,简要介绍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背景——这部诞生于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笔下的作品,不仅是一段血泪记忆的记录,更是一套对抗逆境、寻找生命价值的哲学指南。主持人的分享迅速拉近了学子与经典的距离,也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深度思考、温暖共鸣”的基调。

随后,纪宁老师率先以PPT为载体开启深度解读。她从“10 个推荐理由”切入,强调这本书“用生命淬炼而成”的独特价值:它既是弗兰克尔在极端苦难中的“生命报告”,又开创了心理学“意义治疗”新范式,将传统心理治疗的焦点从“回溯过去”转向“探索未来”。在核心观点分享环节,纪宁老师特别聚焦“人类终极自由”——“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选择态度的自由无法被夺走”,她结合书中集中营的真实案例,指出这种自由正是人们在压力、挫折中坚守尊严、汲取力量的关键,引发在场学子对“逆境应对方式”的深刻反思。

纪宁老师的分享结束后,国际教育学院的三位同学依次进行分享,从不同视角传递对经典的理解。首先是陈爽爽同学,她以“在苦难中寻得生命的星光”为主题,提炼出书中“无法控制境遇,但可控制态度”的核心思想。她结合PPT中“从受害者心态转向责任人心态”的观点,提出“成功与幸福不是人生目标,而是追寻意义的副产品”,鼓励同学们跳出“功利化目标”的束缚,在承担责任、主动创造中找到内心的充盈。

紧接着,王钰淇同学从“集中营经历到意义治疗智慧”展开,她的PPT详细梳理了书中 “囚犯心理变化三阶段”——从最初的震惊、恐惧,到适应后的麻木冷漠,再到重获自由后的心理重建,并重点解读了“意义治疗”的核心: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是 “意义意志”,而非“快乐意志”或“权力意志”。她还通过“创造与工作”“体验与爱”“面对苦难的态度”三条“意义寻找路径”,为同学们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法,让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指引。

 

最后分享的是邱童同学,他以“个人反思”为切入点,结合书中“痛苦若有意义,便不再难以承受”的观点,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探讨如何应对“拖延焦虑”“学业压力”等现实问题。他在 PPT 中引用弗兰克尔的告诫——“不要只想着成功,越追求成功越容易失败”,建议同学们将注意力从“结果导向”转向“意义导向”,在“无意识投身某一伟大事业”“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自然收获成长与价值感。邱童同学的分享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真挚生动,多次引发在场学子的点头共鸣。

 活动尾声,纪宁老师再次进行总结。她串联起三位同学的分享,强调《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核心价值不在于 “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 “赋予每个人发现意义的能力”。她鼓励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尝试用 “意义视角” 重新看待日常: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帮助一位同学、甚至面对一次失败,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同时,她也呼吁大家将书中的 “悲剧乐观主义” 融入生活——即使在困境中,也坚信生命始终潜藏价值,始终保有选择积极态度的勇气。

随着互动提问环节的结束,本次大咖阅读活动圆满落幕。离场时,不少同学表示,这场分享让自己对 “生命意义” 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意义’是宏大的词汇,现在发现,它就藏在每一次主动的选择、每一份认真的付出里。” 未来,瀛溪书院将继续围绕 “经典阅读” 开展系列活动,以书籍为桥梁,帮助学子在深度思考中构建精神坐标,在交流共鸣中成长为更有目标感、更有力量的时代青年。


撰稿:黄金凤

撰图:徐永媛

编辑:黄子烨

复审:杨德龙 姚甜馨

终核: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