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57期|横山书院:从陶土到彩陶壁挂艺术墙的1380℃炙烤

为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工艺塑造能力,横山学院创新教育模式,联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于4月9日-23日分别在綦江非遗馆、书院陶瓷文化基地2个特色场地,以“横山国瓷研学录”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了2场“传统工艺+现代创意”融合设计的陶艺实践活动。活动导师张姣老师以泥条盘筑、拉坯成型、彩陶壁挂三大实践环节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在自由创作中突破常规思维,在相互协作中激发创意,实现了个人创作到集体装置的升华,在书院创作了一面独具特色的彩陶壁挂装置艺术墙,让非遗技艺在校园文化中展现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800℃筑基后的花器盘筑

“泥条盘筑是陶艺的‘活化石’,每一圈泥纹都刻录着先民的生活智慧。”4月9日的泥条盘筑实践活动,张老师首先通过陶器实物展示与工艺流程图解,系统向同学们讲解了陶艺发展脉络与核心技法,并重点解析了泥条盘筑的历史渊源与操作要点,以花器为例,演示了揉泥、搓条、盘筑塑形等步骤,并强调“泥料湿度控制”“结构承重平衡”等实操关键点。揉泥时需保持“手握成团、落地微散”的状态,而盘筑时则以45°斜角逐层叠加泥条,泥条衔接处需用竹刀刮出毛面,通过交错咬合确保器型稳固。”张老师边盘绕边解说。参与者们手握湿润的陶泥,从揉泥到盘筑步步实践,当20余件盘筑成型的器皿在工坊角落静置阴干,古老技艺正悄然注入年轻的生命力。

38℃掌心温度塑造的器型

看似简单的拉胚,实则是匠心与耐心的双重淬炼。4月23日,张姣老师带着20余名同学在横山书院陶瓷文化基地开启了陶艺拉坯的学习。张姣老师率先示范标准动作,强调“定位精准、手法沉稳、感知灵动”三大要点。来自2024级丁山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的尹子默同学初次体验时屡屡失败:“泥坯总是不受控地倾斜,才明白‘手感’二字的分量。”张老师穿梭于活动场地之间,轻扶同学的手腕调整力道,用修坯刀细致修整器型。经过反复练习,2022级横山书院、大数据学院的陈彦红成功拉出线条流畅的茶盏,欣喜道:“当泥坯终于稳稳立在转盘上时,太有成就感了”转盘上旋转的泥坯与同学们额角的汗珠交织成一场力与美的生动实践。

1380℃炙烤后的彩陶壁挂艺术

横山书院陶瓷文化基地入口处,一面由50余件学生作品组成的彩陶壁挂艺术墙正式亮相。这面高2米的装置墙,凝结着本学期陶艺课程的创作精华。同学们将拉胚成型的碗、盘、瓶等器皿经1380℃高温烧制后,运用青花勾线技法、釉彩渲染,最终错落拼接形成整体艺术景观。“看着自己捏的泥坯变成永久陈列的艺术墙,突然理解了‘器以载道’的分量。”参与创作的李浩兰同学感慨道。这面壁挂作品既为书院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更见证着每位参与者从基础技法掌握到个性艺术表达的成长历程。

在后续课程建设中,书院将构建涵盖青花分水、釉彩叠烧、浮雕剔刻等核心技法的系统性教学框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激发创作灵感,让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独特的文化表达,持续为书院文化建设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依托非遗馆专业性场地与书院创新工坊的双场域联动,通过不同的文化熏陶以及沉浸式的教学场景设计,实现技艺传承与文化浸润的双重教育目标,持续为传统工艺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培养具有文化理解力的“新时代匠人”。




撰稿:熊绍东、陈艺齐

摄图:李浩兰、陈艺齐

编辑:横山书院

复审:陈雅若

终审:陈南西

横山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