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74期|瀛溪书院:深耕教育创新实践,培育文化传承新动能 ——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孵化"融合体系

近日,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綦江校区)与瀛溪书院合作共建的綦迹文化创意工作室,为深化校地融合文化传播工作,拓展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积极响应并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三提三创”主题年活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与地方机构的合作,特组织开展了专项技能培训。

此次培训旨在应对未来挑战,提升新成员的文化产业专业素养,并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于2025年4月18日在丁山书院的水瓶、白羊功能室举行。培训对象涵盖活动部(包括活动实践部、文化推广部)、杂志编辑部以及美编设计部。

本次培训由萧婷婷老师主持,活动部廖杨、杂志编辑部罗伊婷以及美编设计部田淑梅等同学主讲。活动部重点围绕策划书写作、活动新闻稿撰写以及推文制作,三大核心模块展开系统教学;杂志编辑部与美编设计部则聚焦于内容审核、杂志排版创作以及文创视觉设计三大板块展开培训。此次培训旨在为新生力量奠定坚实基础,激发文化创新的前瞻思维,助力打造更为丰富的文化产业链条。

聚焦策划书写作:从理论到实战的全方位指导

廖杨同学以“策划书的核心逻辑与落地技巧”为主题,从策划书的基本框架、目标设定、流程设计、预算规划等模块切入,结合工作室过往成功案例,深入剖析策划书撰写的关键要点。通过“案例拆解+小组模拟”的互动形式,引导成员掌握“需求分析—创意构思—细节打磨”的全流程方法,萧婷婷老师强调“以参与者视角审视策划,以数据思维优化方案”的重要性。参训成员分组完成策划书初稿,并在萧婷婷老师的专业点评中收获针对性改进建议。

深耕新闻稿写作:打造有传播力的活动报道

针对活动新闻稿的撰写,廖杨同学从“标题吸引力、内容结构、语言风格”三大维度展开教学。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新闻稿范例,解析“倒金字塔结构”“亮点前置”“数据点睛”等实用技巧,并强调新闻稿需兼顾“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实战环节中,成员们根据模拟活动素材撰写新闻稿,由萧婷婷老师逐一点评标题拟定、流程设计、亮点筛选等环节的优化空间,帮助成员突破“流水账式报道”的局限,提升新闻敏感度与传播力。

AI解锁推文制作:从排版到传播的创意升级

在推文培训模块,以“视觉化表达与用户思维”为核心,廖杨同学系统讲解推文选题策划、文案风格、视觉排版等策略。通过展示工作室高流量推文案例,分析“标题党技巧”“信息图文运用”“互动话术设计”等实操方法,并现场演示文心一言、deepseek等AI工具的高效使用。成员们分组完成推文框架设计与初稿制作,从“用户亮点挖掘”“内容价值升华传递”“转化路径AI设计”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助力成员掌握“从内容创作到流量转化”的专业化能力。

《我们》青春校园杂志内容审查:锤炼文字与匠心

编辑部能力提升中,资深编辑罗伊婷同学通过三期杂志的实操案例解析,系统呈现了精品期刊的内容生产方法论。本次培训围绕"选题开发-采编实务-文本精修"三大核心板块展开。

基于杂志"青年文化观察者"的定位,包括社会价值、读者共鸣度、编辑可行性等核心指标,以第二期文化专栏改稿实例为样本,构建了包括信息密度、叙事节奏、风格适配度等优化杂志文章的体系。

通过前后版本对比分析,具体演示标题打磨、结构优化、语言提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在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十余个典型文章演练,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强化了团队对文本内容把控能力和专业协同意识。

文化新视野:一名编辑到记者的蜕变

在萧婷婷老师与罗伊婷同学的带领下,新成员们体验了从读者到记者调研、选题论证到采编方案制定的完整过程。萧婷婷老师特别强调三维度选题法:“社会价值、读者需求和媒体视角”的交集才是优质选题,并进行现场指导。

培训中,新成员通过采编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形式,学习了如何提炼主题、优化叙事结构,并针对不同栏目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重点解析了多源信源交叉验证、深度访谈破冰技巧,萧婷婷老师还分享了团队协作中采访沟通与反馈的重要性,助力新编辑快速掌握从挖掘到采访稿输出的全流程内容生产机制。

探索视觉表达:赋能文化产业创意新设计

美编设计部培训由田舒梅主导,聚焦杂志版面设计与视觉呈现。她重点介绍了专业设计工具Canva(可画)和InDesign(ID)的操作技巧,从排版原则、色彩搭配、图文融合到输出规范,逐步拆解设计流程。

针对《我们》青春校园杂志设计风格具有青春、文艺等特点,培训设置InDesign高级排版技巧、Photoshop精准修图等实用课程。同时引入AI辅助设计工具在选题策划阶段的应用演示,帮助美编团队缩短设计周期,提升工作效率。

为加深理解,新成员在指导下完成了模拟版面基本排版任务,通过实操逐渐掌握软件功能与理解设计逻辑,尝试解析封面设计、版式布局、图片处理等。他们现场实操演练专题页面的视觉规划,学习如何通过色彩、字体、留白等设计语言强化内容表达。

设计赋能文创:跨界实战培育新锐设计力量

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美编设计部的田舒梅同学,在讲解完《我们》杂志的设计后,围绕萧婷婷老师提出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一总目标,提出了“理论建构+项目实操+产业对接”的创新培养模式,为工作室的多位青年设计师提供了系统性的专业赋能。在参与重庆市綦江区綦江农民版画和横山贡米等过往案例的过程中,学员们通过IP设计和文创解构等实践,掌握了文化元素现代化转译的方法。

田舒梅同学详细回顾了从横山新坝贡米的田野调研到“贡宝米娃”IP孵化的完整过程,旨在帮助工作室的新成员更深入地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文化产业链条。

携手共进,未来可期

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活动实践部、文化推广部、编辑部与美编设计部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内部交流与技能共享,推动“我们”杂志内容与形式、“綦迹”系列文化活动的双升级,也将持续深化成员能力培养体系,以“理论+实践+反馈”的循环模式,推动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在策划创新、品牌传播、文化打造等领域实现突破。



撰稿: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 陈宋雯、陈柏翔、廖杨

供图: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 彭望烟

编辑:夏华尧
复审:韩雨彤
终核:张天赐
瀛溪书院供稿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