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学子的思辨素养与综合素质,驱动学子围绕多元辩题广泛学习,激发学子自主学习的热情。南江书院给予项目工坊平台,以常态化活动开展、大型活动竞赛、特色活动创新孵化,实现学生的全面能力与思辨素质提升。“千辩万话”辩论工坊于本月举办了以“辩论”为核心的多样化、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辩论系列活动。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校园思辨氛围的同时,磨砺学子们面对赛场压力与胜负结果时的心理素质,帮助学子们以更理性、全面的视角深化对社会的认知。

前任请帖是情感考卷,加班自拍是内卷入场券?
面对辩题“前任婚礼邀请是否该盛装出席”,正方立足“成年人的体面修养”,主张坦然赴约是对过往的尊重与自我释怀,并借助心理学“情感闭合”理论和真实案例,强调完整告别的重要性;反方则紧扣“边界感”,指出“真正放下无需形式,缺席才是对现任的尊重”,并以严谨的“65%调查数据”佐证参加前任婚礼对现有关系的影响。
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对话里,每个观点都像棱镜折射的光谱,让学子们得以窥见爱情这道永恒命题中关于人性温度与社交尺度的哲学问题,而这,或许正是思辨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凌晨3点的朋友圈“晒加班”是奋斗宣言还是道德绑架?正方强调“晒加班”是年轻人积极拼搏的体现,能传递正能量并获得认可;反方则批判其模糊工作生活边界,助长“内卷”,损害员工权益。这场辩论将当代年轻人在虚拟社交与现实工作间的微妙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辩手们剖析“奋斗宣言”与“道德绑架”的灰色地带,让大家看到职场社交行为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集体认知,并折射出“内卷”时代下的价值迷思。


从哑火到开杠:金句鬼才的辩论进化论
最强大嘴辩论社“九方十会青年对话峰会”首期于南江书院启幕,九方十会是一种新型的辩论形式,“九”“十”即表示“多”,比常规辩论更多的立场,更多的参与者,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同一辩题的不同立场,使问题不再非黑即白,有更多思考和探讨空间。本期以“爱情需不需要经历考验”为话题,创新设立“四持方”辩论模式。辩手们围绕心理学、时代情感考验范式转变等展开激辩, “适度压力增强联结”、“日常琐事成新型考验”等观点接连迸发出击。
第二期九方十会依托“观影”形式展开,带领学子们感受《奇葩说》、《新国辩》的经典片段——陈铭老师的“逻辑魔法”层层递进,詹青云老师的“知识风暴”横扫全场,每一帧画面都在重新定义语言的魅力。骨干成员李金贵结合辩论经验,围绕论点构建、论据选取等实战问题为同学答疑。这不仅仅是一场观影会,更是一次让语言获得“魔力”的神秘仪式——在这里,每个学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辩论咒语"。


项羽的剑vs布鲁诺的火把,谁的三观先着火?
辩论赛观影活动通过展映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对决——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武汉大学就辩题“是否可以以成败论英雄”展开的巅峰对决,学子们透过荧幕,不仅能近距离研习辩论技巧,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思维养分与精神力量。正方从历史、现实与发展维度论证“以成败论英雄”的合理性,反方则强调精神品格才是英雄评价核心,双方在项羽、布鲁诺等案例交锋中尽显思辨锋芒。
活动以“沉浸式观影”打破说教,引导青年跳出二元对立思维,从多维视角审视英雄主义与成败的关系,推动价值观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注入思辨力量。


“千辩万话”辩论工坊开展的系列辩论活动,从多元辩题的交锋到经典赛事的解构,每一场活动都是认知疆域的开拓——当立论与质询在空气中碰撞,固化的思维模式被逐一击碎。南江书院打造的这场持续的思想狂欢,最终馈赠给学子的是比奖杯更珍贵的礼物——一副看清世界的明澈眼光,和敢于质疑一切的少年心气。




撰稿:杨恩哲、周雅楠、安妮、董勋
图片:张紫琪、董勋
编辑:陈莺
复审:严艺
终核:罗美琪
南江书院、“千辩万话”辩论工坊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