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校园文化火锅节百人火锅宴盛大开启。在这场将重庆传统饮食文化与书院文化深度融合的盛宴前夕,重庆移通学院綦河书院名誉院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晓东教授携书院师生踏上了一场火锅文化之旅,在观涛·多功能报告厅开展主题讲座,共同探讨《火锅里的哲学》,将火锅中的鸳鸯锅与太极八卦相结合,领略传统文化与美食碰撞所产生出来的哲学。

讲座上,郭教授带着同学们一起追溯火锅的起源,并指出中国文化引入到火锅之中体现出:团结统一、平等足兴、和谐包容、适度平衡的中华文明底色精神。从饮食文化延伸至人生智慧,深入剖析火锅中的哲学奥义。火锅促使我们齐聚一堂,体现出其乐融融的氛围感,助力情感、亲情交融。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团结统一,将集体主义发扬开来并且传承下去。

郭教授不仅从宏观角度阐释火锅与哲学的联系,还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智慧层面。他以涮煮食材的过程作比,形象地指出,就像八卦的六爻有着不同位序与变化规律,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处于不同境遇。涮煮毛肚讲究“七上八下”,恰到好处的时机方能成就最佳口感,这如同人们在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况,需要把握节奏、拿捏分寸,过犹不及。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师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传统文化的智慧就隐藏在日常熟悉的火锅之中。

“各类食材汇聚一锅,在热汤中交融却不失本味。”郭教授以食材特性类比多元校园生态,强调来自不同地域、背景的师生,应如火锅食材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共生共长,喻合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包容思想。“每一种食材都在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指出,火锅的包容性正是当代青年需践行的价值观——无论是肉类的“刚”、蔬菜的“柔”,还是豆制品的“韧”,皆在协作中成就整体美味。这与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的谦德相通,倡导以开放心态接纳多元、协同共进,完美体现出和谐包容的文化精神。
“过犹不及,中庸”,并非无原则“和稀泥”,恰到好处的“无过无不及”,就如同涮肉时的涮长与涮短,都会影响食材口感,要适当调试火候,促使达到最适合温度。吃火锅的适合就是要节制适度健康的吃法达到平衡。《论语》中“中道”与“中庸”的把握,不断的提示与警示这我们。分寸感的把握如同对火锅火候的把握,避免过度用力煮过头。在生活上也会存在此类问题,做事要有度,适当进行,与事件整体达到平衡即可。

互动环节精彩纷呈讲座中特别设置了提问与抽奖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围绕火锅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提出诸多问题。有同学问到:“南北方口味的不同差异,与所讲普遍性与差异性有何关联?” 郭教授耐心解答,指出地域性的差别与差异体现出了文化的差异,说明了特殊性的背后具有普遍性,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还有同学就“每样菜的不同火候,与学习工作的太过与太慢的关联是什么?”郭教授耐心解惑,指出一切适度足以平衡,只有适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抽奖环节更是为活动增添了惊喜与欢乐。主办方准备了火锅宴的入场卷,随着抽奖软件滚动,幸运同学陆续诞生,现场欢呼声不断。同学们在收获奖品喜悦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火锅节和讲座内容的美好记忆

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火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书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火锅文化节中,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书院倡导的互助共融的文化氛围。郭教授的精彩讲座更为活动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了活动的思想深度与文化价值。綦河书院将持续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以更加多元的活动形式,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生活的融合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环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书院也将进一步扩大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养!
撰稿:游佳乐,王乐乐
摄图:王天威,李明梦,王琳,周嘉,黄士业,李沙蔓,游佳乐,王乐乐,杨欣怡
编辑:綦河书院
复审:任欣宇
终核:张天赐
綦河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