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书,中共党员,现任学生处学生科科长,先后担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2023级异科导师。育人七载,曾获评重庆市高校“安稳工作先进个人”、綦江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次)、学校“校区管理工作贡献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工会组长”等多项荣誉,连续三年获评学校“优秀异科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活动赛事,多次获评“优秀指导老师”。

以爱破冰,构建“双向奔赴”的信任纽带
“教育的起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当学生愿意把脆弱和迷茫交给我们,教育的契机才真正到来。”如何走进学生心里?陈老师说:“同学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在2021级异科班首次见面会上,36杯奶茶的甜蜜约定,让35张青涩脸庞绽开了惊喜的笑容。这场被学生称为“移通初印象”的破冰仪式,折射出这个新生班级里师生初识的温度。军训时值炎热的六月,训练场上的解暑药品、训练场后的冰镇西瓜、训练间隙星空下的谈心谈话,勾勒出苦与累之外的美好回忆。端午节,陈老师组织没有回家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端午文化、制作艾草香囊、品香粽、话家常,来自河南的邹同学,用1022字的长文写下“原来他乡的月亮也可以这么圆”。正是这些看似点滴寻常的关怀,让信任的种子在温暖中生根发芽,情绪崩溃时跑来我办公室哭诉、迷茫困惑时渴望寻求我的指导建议、与我分享那些不为他人知的秘密、加班时送来办公室的奶茶......这条信任的纽带两头,串连起无数个“双向奔赴”的故事。







以趣为桥,打造“润物无声”的向阳磁场
“真正的教育发生在课堂之外,当我们把说教转化为体验,阅历就会变成照亮前路的星光。”如何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引领?陈老师精心构建了丰富的育人场景:带领同学们走进綦江农民版画院,一起触摸非遗文化的脉络。组织大家去到社区开展公益剪发活动,在与七旬退伍老人畅谈中感悟不凡人生。因所带班级男生占非常高,则组建了各类运动兴趣小组,用体育精神锻造团队凝聚力,带领同学们“玩”出健康体魄、“玩”出阳光心态。为了鼓励同学们在大学里勇敢去尝试,陈老师便与学生约定一起登上迎新晚会的舞台。在了解到热爱唱歌的李同学在校级舞台遗憾落选,陈老师便在异科班为他办“个人专场音乐会”,邀请来全班同学为他助唱打call,用心布置充满氛围感的舞台,全场挥舞的荧光棒照亮了一个少年追梦的路,而后李同学也鼓起勇气再出发,成功竞聘上校级艺术团队的副部长。






以需定教,织就“精准滴灌”的成长网络
“每个学生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的拼图,育人者的使命不是强行修剪,而是帮他们找到最适合的生长角度。”如何找到每位同学最适合的生长角度?陈老师说:“花心思、花时间、去跟每一位同学建立联结。”陈老师每周会邀约1-2名同学谈心谈话,每月至少策划1场育人活动,每学期覆盖班级全体同学深度交流。正如学生所言:“书姐的异科班非常活跃,班级群相册记满了我们的故事。”在两月两季重要时间节点,陈老师开展心理团辅活动,用艺术绘画疗法帮助同学们舒心解压、增进自我认知;针对就业困惑的同学,通过简历制作培训,手把手教同学们拆解职场密码。发现同学们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便组织大家在共享厨房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武”活动。聚焦学生成长规律,每学期举办两次主题班会,学期初精准指导做好个人规划、学期末隆重举行总结表彰话成长,在这个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每一份努力和蜕变都被看见。






以书为舟,搭建“终身成长”的精神灯塔
“一本好书就是一扇窗,当我们学会与伟大灵魂对话,人生便有了抵御风雨的铠甲。”如何做好“大咖阅读计划”专项工作?陈老师立足学校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以“三维进阶”的方式将同学们的商科思维培养融入大咖阅读。陈老师在班级上划分大咖阅读小组,每月辐射一个小组,每小组辐射10余名同学,确保精准指导与深度交流。初期通过“大咖手抄报创作”帮助同学们感知商科思维,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指导;中期坚持每月举办一期“读书分享会”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分享的同学,陈老师会赠送名家著作表示鼓励,至今已累计送出50余本;后期则带领学生走向校级舞台实现价值升华,指导3名同学荣获学校“大咖传记读书报告会”一等奖、1名学生获评学校“书香达人”。“大咖传记阅读”坚持的背后,同学们的认知思维、语言表达、眼界格局也得到提升,这份成长弥足珍贵。





以恒致远,书写“静待花开”的教育长卷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静待花开的马拉松。”两个班级四载师生情,从2021级到2023级,从35名到70名学生,温暖的异科班没有随着学生去到合川校区就终结,青春的喜悦或忧愁、成长的烦恼与荣耀,依旧是师生间密切的互动。陈老师说:“异科班的经历,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同学们是第一次上大学,我也是第一次当导师。”四年的师生成长故事书写着完满人的育人风采,这些故事里没有波涛汹涌的壮举,只是处处流淌着涓涓细流的温情;每份工作台账上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只是镌刻着“以生为本”的初心。陈老师常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这份教育情怀朴素而深沉,也是“全生异科导师”制度下教育守望者最纯粹的心声。





“四载异科育人经历,也是我忙碌工作里的治愈时刻,在陪伴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职业的幸福和价值。感恩异科,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