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子榨菜成为赛博罂粟,我们餍足的是空虚的胃,还是被麻痹的灵魂?当“电子榨菜”从缓解孤独的“小确幸”,悄悄转变为占据时间、分散精力的“隐形负担”,它是否已经变了味?为更好的锻炼同学们表达能力与结构化思维能力,綦河书院于9月17日举办了故事茶馆系列活动(第41期),以“你的‘电子榨菜’有变成精神毒药吗”为题,引导同学们在写下自己“电子榨菜”的故事与看法中审视自我行为。

以碎片为餐,喂养的是吞噬自己专注力的毒还是自我放松的心灵世界。同学们在介绍自己的“电子榨菜”特点时,也带着对其变味与否的疑问,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故事。

当写满故事的卡片被陆续拿起,活动的分享环节也热烈展开。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将卡片上关于“电子榨菜”的经历逐一讲述。其中,綦河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的刘国庆同学分享了她的真切感受,在她眼中,“电子榨菜”如同一位特殊的“好朋友”,每当她面临较大压力或者陷入精神焦虑时,“电子榨菜” 能够帮助她卸下心理负担,让紧绷的情绪逐渐缓和。对她而言,“电子榨菜”不仅是陪伴她吃饭的“饭搭子”,更是缓解她孤独与焦虑的“精神搭子”。


方寸屏幕间带来的快乐,究竟是虚拟的烟火气还是迷你的充电站。随着分享的不断深入,现场的交流不再只停留在故事层面,更延伸到了对“电子榨菜”本质的理性探讨。綦河书院计算机学院的刘乾坤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电子榨菜”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其能够适配碎片化时间,具备无需动脑思考的特性,还能提供排解孤独的陪伴感,但这份便利背后也暗藏隐忧,过度依赖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焦虑。綦河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的方瑜同学则进一步补充,在快节奏的当下,“电子榨菜”确实能帮助人们高效获取信息、让大家短暂放松,但需警惕其带来的依赖感。她呼吁大家聚焦“能否掌控它”这一核心问题 ,学会让“电子榨菜”成为生活中的调剂,而非影响生活的“毒药”。


无论是孤独时光中温柔的精神慰藉还是璀璨星光下的虚无深渊,如何在与“电子榨菜”相处中把握好平衡,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好自己内心的精神净土,让其成为真正的生活“佐料”才是本次活动希望带给同学们的思考。綦河书院也将持续在分享与探讨故事中,引导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为与思维有更深刻的感知、认识与思考。


撰稿:宋锦怡
摄图:邹潇毅、宋锦怡
编辑:綦河书院
复审:彭子怡
终审:张天赐
綦河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