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91期|瀛溪书院:知行合一担使命 服务乡土践初心——“溪”望青年志愿服务支队桥坝村劳动实践纪实

2025年10月24日下午,瀛溪书院“溪”望青年志愿服务专项支队的20名师生整装出发,徒步前往桥坝村,开展了一场融合劳动实践与乡土情怀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紧扣支队“扎根乡土、服务乡村、赋能青年”的服务宗旨,将书院的育人理念延伸至田间地头,以实践诠释青年责任,以行动传递“溪”望力量。

徒步半小时的路程,不仅拉近了校园与乡村的距离,更是一次从“学习者”到“服务者”的身份转换。秋阳和煦,队旗飘扬,步伐坚定,映照出青年志愿者投身乡村、服务社会的初心与热忱。

在林碧阳光草莓农场,支队开展了一堂特殊的“田间思政课”。农场创始人、身残志坚的桥坝村新农人陈林,他用脚拨起一片翠绿的草莓叶,将其作为最直观的教具,向同学们细致讲解草莓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形态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植株健康状况。同学们围绕在他身边,不仅学习了农业技能,更从他身上读懂了坚守土地、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这正是“溪”望青年志愿支队精神中“励志笃行、服务为民”的鲜活体现。

随后,师生们转战花生地,桥坝村党支部书记张后生亲自示范采收技巧。只见他娴熟地挥动锄头,精准落锄,轻轻一撬,一株株饱满的花生秧便破土而出。"采收花生要讲究力度和角度,"张书记一边抖落根须上的泥土,一边讲解,"要注意保护根系,确保果实完整。"他将挂满果实的秧苗展示给同学们,详细说明了判断花生成熟度的关键指标和最佳采收时机。这堂充满泥土气息的"现场教学",让抽象的农业知识变得真实可感。在书记示范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实践。田间地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负责挥锄破土,动作从生涩逐渐熟练;有的细心摘取果实,小心翼翼如获至宝;还有的负责传递工具、整理收获。在并肩劳作中,汗水浸湿衣背,欢笑声此起彼伏,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真理,也践行了支队倡导的“在劳动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实践导向。

挖红薯环节则将劳动热情推向高潮,同学们在农户指导下分组协作,挥锄、清蔓、捡拾、装筐,动作由生涩到熟练,田间不时传来发现“红薯宝藏”的惊喜欢呼。泥土沾满双手,汗水浸湿衣背,但笑容始终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活动尾声,队员们充分发挥青年优势,将全天收获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新媒体知识进行传播。各小组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拍摄素材剪辑视频,有的撰写解说文案,有的精心配置字幕和音乐。创作出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短视频作品,并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以青年语态讲述乡村故事,推广优质农产品。这些充满创意的短视频,既展现了同学们挥汗劳作的生动场景,更将农场优质农产品通过视听语言直观呈现。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新媒体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更体现了支队“以青年才智服务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从体力劳动到励志教育,从田间劳作到线上推广,本次桥坝村实践活动全面践行了瀛溪书院“溪”望青年志愿服务支队的宗旨理念,当双手沾满泥土,汗水浸透衣背,同学们不仅体验了农耕艰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敬畏土地、尊重劳动的种子。桥坝村优秀农户陈林的励志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张书记的现场示范传承着农耕智慧,而短视频创作则锻炼了队员们的新媒体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次实践让瀛溪书院的领导力—"前瞻力"在田野间得到生动诠释——它不仅是预见未来的能力,更是脚踏实地、躬身入局的担当;"友善豁达”的家文化也在协作共进中升华为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这场行走在泥土里的实践课,为培养知行合一、心系乡野的新时代青年写下了生动注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溪”望力量。




撰稿:邱梦

摄图:李南方、王艺连、汪皓

编辑:陈鑫

复审:何家昊

终审:田猛

瀛溪书院“溪”望青年发展性城市志愿服务专项支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