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190期|瀛溪书院: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走进綦江区美术馆,开展“和美乡村”主题研学活动

2025年10月18日,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綦江校区)与瀛溪书院共建的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的同学们,在工作室指导老师萧婷婷的带领下,前往綦江区美术馆(綦江区农民版画院),参观2025年“和美乡村”农民画精品展,开展了一场融合艺术观摩、工艺体验与文化思考的深度研学活动。

沉浸观展:多元风格中感受乡土情怀

綦江区美术馆展厅内,百余幅来自重庆綦江、四川、陕西、福建、黑龙江、河南等地的农民画作品依次陈列,题材涵盖民俗生活、自然风光、节庆场景等,风格从粗犷质朴到细腻灵动,各具特色。同学们在萧老师的引导下,或驻足凝视色彩浓郁的綦江农民版画,感受“以农为根、以俗为魂”的乡土气息;或细品陕西农村题材画的线条张力,体会民间艺术的生动夸张;或欣赏青年画家作品的精致构图,领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语言。

“我以前从未想过,农民画可以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形式,”工作室成员胡晋缘,在参观后感慨:“和美乡村”农民画精品展里那些用油漆绘制的作品,色彩鲜艳、情感热烈,仿佛能感受到乡村节庆中那种扑面而来的喜悦。”

深度讲解:从技法到内涵的启发

此次活动得到了綦江农民版画院的大力支持,綦江农民版画院的赵凤老师特地为大家进行了讲解。在赵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大家了解到,版画形式的农民画极具表现力,创作者以刀代笔,在木板上精雕细琢,通过拓印呈现出富有层次的画面,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对乡土生活的热忱,那些田间劳作的农人、嬉戏的孩童、错落的民居,在版画的质感中愈发质朴生动。

而油漆画风格的农民画,则凭借鲜艳明快的色彩脱颖而出,油漆的特性让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作者大胆运用撞色,将乡村的繁花盛景、民俗节庆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观者透过画面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乡土活力。水粉画形式的农民画 又展现出别样的细腻,水粉的晕染效果让画面多了几分柔和,无论是远山的层叠、近水的灵动,还是人物服饰的纹理,都在水粉的笔触下显得格外鲜活,将乡村的诗意与温情娓娓道来。

尽管绘画方式各异,但这些作品都归属农村题材农民画范畴,它们共同的灵魂在于对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对乡土情感的真挚抒发,创作者以淳朴的视角,将日常的农耕、节庆、邻里往来等场景转化为艺术语言,让每一幅画都成为民间文化的生动载体。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刻画田间劳作的画面,”成员凡雅辰分享道,“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创作者对土地的热爱,这种真实让我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文创启迪:从艺术到产品的转化思考

在版画院的文创展区,丝巾、徽章、立牌等日常用品因融入农民画元素而焕发新生,也让同学们看到了非遗从“艺术品”走向“商品”的可行路径。“这些产品不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文化识别度,”萧老师在交流中指出,“这为我们工作室后续开发文创内容提供了很多灵感。”

致赠心意:携手传承的象征

活动尾声,工作室将重庆移通学院校刊杂志《我们》赠予版画院。这份聚焦校园文化与綦江地域风情特色的刊物,不仅是心意的传递,更是高校与地方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携手见证。

收获与展望:在交流中看见民间艺术的未来

此次研学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下结束,萧婷婷老师总结道:“这次活动是一次美的教育,更是一次文化的扎根。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创新者,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民间艺术新篇章。”

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不仅让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成员从版画艺术与文创中汲取了灵感,更以《我们》杂志为纽带,推动了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版画院的校地文化融合。通过校地携手,双方在民间艺术传承、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未来,随着《我们》杂志的不断优化与校地合作的持续推进,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将被更多人看见、读懂,其蕴含的乡土文化与艺术价值,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注入更多力量。

戏剧影视学院 韩扬

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綦迹文化工作室文创部的成员,这次走进綦江版画院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非遗与当代动画创作之间的奇妙共鸣。在展厅中,版画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深深吸引了我。那些刻画农家生活的画面,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饱满的情绪。版画院老师的专业讲解,更让我受益匪浅。我注意到版画中独特的平面化构图和木刻肌理,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动画创作的宝贵资源——平面化处理能为分镜设计提供新思路,木刻质感则能为场景增添独特的视觉张力。这次参观让我意识到,传统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可以与我们专业学习相互滋养的活水。未来在工作室的创作中,我希望能将綦江版画的美学元素融入动画设计与文创开发,让传统艺术在动态影像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戏剧影视学院 凡雅辰

我走过一幅幅版画,看着《农家丰收曲》里农人挥铲扬谷的金色瞬间,《小城故事》中舞狮跃动的热闹场景,《好客侗鄉》里侗族儿女奏乐欢歌的动人画面,还有《乐在高原》上猎人驰骋高原的豪迈身姿……我忽然想起赵老师说的那句话:版画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刀木碰撞’的不可逆性。铲起的稻谷在刀锋下化作金色的弧线,舞狮的步伐在刻痕间跃动着节拍,芦笙的旋律在线条里流淌,猎人的身影在高原上留下坚定的足迹。每一刀刻下去,都是创作者与木板的真诚对话。刻深了,是生活的厚重;刻浅了,是情感的细腻。站在这些作品前,我仿佛能听见刻刀在木板上游走的沙沙声。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作品如此打动人心。因为它们不只是艺术品,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生活记忆,是创作者用刻刀在时光木板上写下的诗篇。每一幅版画都在诉说着同样的主题——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关于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生活瞬间,关于值得被永远珍藏的美好情感。



撰稿:凡雅辰、彭望烟

摄图:綦迹文化产业工作室

编辑:彭望烟

初审:萧婷婷

复审:何家昊

终审:田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