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书院之声

【綦江校区】84期|南江书院:玩木头,我们是认真的!把非遗“刻”进DNA

首期“我在南江习木雕”课程以“沉浸式课堂+艺术馆研学+生活化创作”三维教学模式,鼓励学员将木雕融入实用品设计,为木雕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而第二期木雕课程则以“弘扬木雕技艺,连接传统与现代”为宗旨,以系统化教学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带领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5A7C3

课程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正学老师担任主讲。首阶段理论教学中,陈老师为30名学员系统梳理了木雕艺术的历史源流,细致讲解了线雕、匾额雕刻、浮雕等多种技法,并结合《守望》《期盼》等原创作品,生动呈现了木雕从“技法溯源”到“成品呈现”的完整创作流程。课堂中,各类雕刻与打磨工具齐备,学员积极提问,老师耐心解答,学习氛围浓厚,为后续实践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F2CC

                      

实践环节是学员们从“听懂”到“会做”的关键跨越。在线雕实操中,学员们从最初握刀的生涩,到逐渐能控制线条的流畅与力度,进步显著。信息安全学院、南江书院的肖阳同学分享道:“老师指导后,我才知道角度微调一点,效果就大不相同,一下子就开窍了!”小小的线雕作品,成为了每位学员掌握木雕语言的第一个有力证明。

课程的升华在于将技艺融入文化。在更具挑战性的匾额雕刻阶段,学员们需要将书法的笔意转化为木上的立体语言。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学习理解了字体章法、适配刀法,将书法的笔墨意蕴转化为木雕的语言。课堂上,专注的神情与刻刀轻触木面的声音交织,构成一幅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的生动画面。

本月课程虽已结束,但木雕的种子已在南江书院深深扎根。学员们课后自发借取工具在书院继续创作的身影,正是书院“活化传承”理念的温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指导,再到提供课后创作支持,南江书院始终致力于为非遗传承搭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平台。未来,书院将持续拓展木雕课程体系,让传统技艺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能成为学子们手中可触可感、可延续的生活方式,让千年木韵在当代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撰稿:张迦瑜、王梦钰

图片:曾国皓

编辑:周元媛

初审:刘雯

复审:刘雯

终审:罗美琪

南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