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外卖骑手作为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其生存现状与权益保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4月18日,林克勤院长以“外卖骑手:时代造就的特殊群体”为题,带领师生透过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生存博弈,剖析数字时代的职业困境与社会责任,助力学生打破信息茧房,深化专业认知,明确学习方向。

“从黄包车夫到码头纤夫,从山城棒棒军到外卖骑手——这些职业的兴衰史,正是时代经济发展的缩影。”活动伊始,林克勤院长以贯通古今的职业谱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维视角解读职业形态演变的内在逻辑。林院长指出,外卖骑手作为平台经济催生的新型劳动者,虽承担着城市社区“毛细血管”的职能,却普遍面临劳动强度大、权益保障缺失的双重困境,他们是平台经济的神经末梢,却也是制度保障的边缘人,读懂他们的困境,就是在读懂这个时代的AB面。


林克勤院长引用《2023年美团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向学生揭示骑手群体的收入分化现象:少数“单王”月入数万元,但超七成骑手平均月收入不足900元,且骑手普遍面临“职业锁定”困境,缺乏长期发展路径的现状。随后,林克勤院长以北京骑手维权案为蓝本,抛出“若你是冯文学的代理律师,如何突破小区禁入政策的诉讼困局”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平台责任缺位与政策衔接不足;有的则指出骑手法律意识淡薄,大部分骑手对自身享有的工伤保险等权益知之甚少,更不了解理赔流程,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骑手维权的难度。活动尾声,林克勤院长引用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比喻骑手群体如原野之草般坚韧生长,同学们唯有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回应现实命题,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价值坐标,书写无愧于心的人生答卷。


职业之路,如登山之旅,需要明确的方向和精心的规划。北山书院希望通过本次院长精品课,拓宽书院学子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维度,在思维层面给予学子们深刻启发,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信息产业专业技术背景的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
这场讲座颠覆了我对外卖自由的想象。当屏幕上闪过“745万骑手人均月收入不足900元”的数据时,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便捷生活’背后是无数个体在算法与时间的夹缝中挣扎。最让我深思的是,平台用灵活自由包装的骑手职业,实际上正在制造新的劳动枷锁——技术进步的代价,不该由最脆弱的人来承担。这不仅是职业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的拷问。
——远景学院、远景书院 秦俊贤
从黄包车夫到外卖骑手,职业形态随时代一直在更迭,但劳动者的困境却始终带着相似的影子。“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这句诗击中了我——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卖服务,正在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生存竞速。作为消费者,或许我们也能从少催单、多体谅开始,成为改变的一环。
——爱莲书院、智能工程学院 李彦雨
听完讲座最触动我的是骑手的艰辛,也是制度性困境的复杂性。平台用去劳动关系化逃避责任,社区管理政策与配送需求割裂,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单靠个体努力根本无法破解。林院长指出,职业化培训救不了骑手,我十分赞同——真正的解药或许在于重构技术伦理、完善劳动法规。这场讨论让我明白,学术研究的意义,正是为沉默的大多数找到发声的通道。
——远景学院、远景书院 潘程
撰稿:李镇希
摄图:北山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
初审:张意
复审:郭权生
终核:向艳平
北山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