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发挥书院全生异科导师的育人作用,深度聚焦学生成长核心需求,别都书院整合异科导师资源,与书院平台紧密融合,构建起立体化、场景化的成长支持体系,为书院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导师领航,精准破译成长“方程式”
“一对一简历问诊”时,导师们精准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让学生简历从“平淡无奇”变得“亮点突出”;“模拟面试擂台”上,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面试氛围,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自信,从紧张局促到应对自然;“行业趋势沙龙”中,导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视角,剖析行业动态,为学生指明职业发展方向。
南湖书院艺术传媒学阮鹏飞同学在黄丽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将在职业形象塑造活动中习得的面试技巧灵活运用,成功斩获实习机会;通识教学部黄延果老师带领异科学生在“大唐杯”竞赛中勇夺国家级二等奖,实现了国奖突破。书院早餐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靳银霞老师巧妙地将“煮面火候”与简历打磨相类比,用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将“吃苦耐劳”等抽象表述转化为具体可视化的成果。罗佳艺同学感触道:“导师不仅为我厘清职业路径,更教会我运用跨学科思维提升竞争力,让我对未来的职场充满信心。”



劳动赋能,深度耕耘成长“责任田”
书院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光晨老师、基建后勤处邓荣夫老师携手异科学生,共同投身“‘椒’个朋友——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们亲手种植辣椒苗,感受劳动的魅力,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林燕老师、龙涛老师、外国语学院帅易琼老师、竞技体育中心李炼老师、钓鱼城科幻学院黄丽萍老师带领 20 名异科学生参与“‘行·知’2025 校园耕读文化节”活动。学生们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品读乡土情怀,在烟火气中触摸中华农耕文化的脉搏,深刻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双师护航,精心构筑心理“防火墙”
书院创新构建“学科交叉式心灵港湾”,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龙涛老师身兼双重身份——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别都书院全生异科导师,她以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空间。每周三下午,龙涛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别都书院“心灵氧吧”心理咨询室,开展系统性心理支持服务。她采用“90分钟深度对话+跨学科情绪解码”的模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压力管理策略,从生活角度解读情绪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我。这种“专业支撑+人文关怀”的双重守护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心理健康防护网。同时,定期深度咨询打破了传统师生间知识传授的单向关系,建立了“成长伙伴”式的新型联结,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得到支持和帮助。


长效发展,全力构建育人“生态圈”
去年,别都书院成立“异科导师帮扶站”,开发“导师一对一帮扶平台”,常态化引入导师资源。通过每周发布活动预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全生异科导师进书院”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动态调整活动方案,确保育人活动始终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本学期以来,别都书院进一步发挥异科导师的师资力量,融通书院平台项目资源,让教育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在异科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成长为既拥有精湛专业技能又具备全面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下一步,书院将持续加深与全体全生异科导师的紧密合作,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劳动成长图谱,通过“多元场景嵌入”和“成长数据追踪”,让教育真正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李鑫语
摄图:别都书院全生异科导师
编辑:彭玉芳
复审:李鑫语
终核:杨 成
别都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