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气与实践活力,打通城乡隔阂,激活发展动能,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推普实践团远赴重庆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翻开了一篇名为“三下乡”的故事集锦。普通话是乡村对接外部世界的“通行证”,是连接各民族情感的桥梁。此次活动,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子将采用“一课一演绎”模式,提升当地普通话普及程度,让普通话在这忠县这片土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绽放光彩,让乡村的发展舞台越括越宽。

【绘衣承韵,语润初心】
7月7日下午14点,“语润土家,乡音焕彩”推普实践团走进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人民政府服务中心,开启首日文化探访活动。同学们驻足观赏展厅内的村民画作,笔触间的质朴满是土家儿女的生活印记;服饰蓝布对襟衫灵动的刺绣纹样,尽显民族工艺独特韵味;村民画作里的烟火日常是土家文化鲜活的注脚。同学们认识到:普通话推广不是简单的语言普及,而是要以乡音为桥,让土家故事传得更远,民族文化才会在交流互鉴中愈发璀璨,乡村文化振兴才会不断注入青春动能。

【工承岁月,歌载风情】
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旧时的木犁、石磨、背篓,到现代的智能设备,工具的迭代变迁直观展现着乡村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不忘劳动人民的不易,敬佩群众,爱戴群众。实践团成员共同欣赏了磨子乡村民演绎的《竹山之歌》,歌声里藏着土家族人与青山绿水共生的故事,婉转曲调中流淌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了磨子土家族乡的文化肌理。

【廊间探路,振兴解码】
接着,推普实践团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探访之行。沿着整洁的步道前行,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乡风文明等主题展区。展板与图片里,字字记录着构建“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产业链的历程;步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竹山村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资源为基、产业发展为要,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如今,这里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感受田园魅力与民族风情,还带动了特色产业增收,让同学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脉络,深刻理解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

【推普共商,乡兴同行】
与磨子土家族乡的村干部们的每一次交流探讨,无不彰显着中共党员对乡村发展的殷切期许,表明着助力文化发展的热忱心意。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吕志华书记用“双重身份”——“村医+村干部”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吕志华书记说:“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便要上。”短短一句话,他用实际践行了三年时间,带领竹山村落实“五清行动”,打造“廉村”样板,同学们将学习吕志华书记其真挚的热忱和务实的态度,锚定推普赋能方向。携手搭建起民族文化与普通话推广、乡土实践与青春力量的联结,让土家文化借语润之姿绽新颜,让乡村振兴之路因乡音焕彩添动能。
撰稿:陈红霞 蒋世雪
摄影:聂雨涵
编辑:梅瑞佳
复审:史小霞
终核:刘 月
外国语学院“语润土家·乡音焕彩”推普教育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