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情似火。这个暑假,智能工程学院一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身影活跃在机关单位、企业车间、社区乡村一线。他们暂别校园,带着知识与梦想回到故土,积极投身于2025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脚步丈量家乡热土,用实干诠释青春担当,为家乡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2024级机械类2班李梓涵同学在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任丘路街道康乐社区居委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李梓涵同学累计参与实践活动9次,总实践时长达到40小时。实践内容包括负责沿街商户安全排查、恶劣天气预警、打扫社区街道卫生、小区巡查、慰问困难老党员、登记社区人员信息、征兵宣传工作等。通过走进家乡的社区,近距离观察家乡的发展现状,李梓涵同学感受到近年来家乡在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变化,并表示将继续以青年视角发现发展中的潜在需求,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田永栋同学在重庆市铜梁区腾龙村村民委员会参加了村委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增进对农村发展的理解,同时探索自己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活动期间,田永栋同学学习了农村政策基层治理相关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田永栋同学通过发放问卷,访谈村民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田永栋同学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多种性和复杂性,也协助村委会干部处理村民纠纷,参与农村发展规划,还组织了一次环保宣传活动。在参与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田永栋同学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治理的艰斗与不易,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学子,对家乡农村的发展始终满怀关切。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5班的李世花同学利用假期返回家乡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下团堡乡刘家口村,投身农村实践,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实践期间,李世花同学深入田间,跟随乡亲们参与农作物种植全过程。从播种前的土地翻耕、施肥,到播种时的选种、撒种,再到后期的灌溉、除草、除虫,每一个环节都亲身体验。同时,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李世花同学了解到家乡曾经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具体民间艺术,如皮影戏、舞龙灯等,但如今由于缺乏传承人和现代传播手段,这些文化正逐渐式微。另一方面,李世花同学在家乡小学开展了教育帮扶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如绘画、阅读等,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15班的曾昌全同学返回家乡,在重庆市开州区郭家镇花园桥社区深入调研社区留守儿童现状,并锚定“守护成长,多元赋能”目标,规划为期18天的实践周期。围绕安全教育、文化浸润、心理建设、趣味拓展、学业支持与红色传承六大板块,精细设计课程体系:以《预防校园欺凌》、《防性侵与反拐》牢筑安全防线;借《柳林风声》阅读、象形文字教学厚植文化根基;凭青少年心理健康课堂培育阳光心态;靠“图片猜成语”、“创意折纸”激活趣味因子;用作业辅导夯实知识基础;以党史故事分享传承红色基因,全方位助力留守儿童暑期成长。本次公益课堂实践为期18天,累计开展18次课程,总实践时长45小时。服务覆盖家乡1个乡镇社区,吸引了25名6-12岁儿童参与。
此次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学子们与家乡的联结愈发紧密,青春奋斗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参与活动的学子们纷纷表示,这段扎根家乡的实践经历,让他们真切触摸到了基层的温度、读懂了家乡发展的脉搏。未来,他们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感悟,把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与时代需求中,用所学所长持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服务家乡的热土上绽放更亮眼的光彩。
撰稿: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摄图:李梓涵、田永栋、李世花、曾昌全
编辑:朱红
复审:陈林、郭超然
终核:王辉明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