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脚踩泥土,才能仰望星空;只有回到人民中间,才懂得什么叫中国。”费孝通先生的箴言,如同一枚穿线的针,将青年的理想与土地的脉搏细细缝缀。这个夏天,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的五位学子循着这枚针的轨迹,将课本里的道理揉进家乡的烟火,让青春的刻度与故土的经纬重新校准。从巴渝的梯坎到东北的巷陌,他们的足迹在叫卖声里、数据表格中、老人的皱纹间、果树的枝桠上、清波的倒影处,完成一场关于成长的双向雕刻,一次让理想落地生根的修行。
街巷里扎根,烟火中成长
开州华帝厨具门店,陈博用10天80小时的实践,完成了从“社恐”到门店销冠的蜕变。上午与傍晚的游街发传单,他从最初的羞怯躲闪到后来的主动交流;下午的客户致电中,他熟练介绍以旧换新、打折优惠等活动,精准匹配新老客户需求;跟随老员工上门维修烟机时,他认真参与拆卸、清洗,在油污与汗水里体会技术服务的温度。他制作的 2张海报、1条视频,成为门店宣传的鲜活注脚,接待的8位客户中,3台产品的成交见证着他的成长。

数据中深耕,民生里扎根
汾河镇小林村,李涛用30天时间敲开320扇门,为896人描摹出精准的人口画像。他采用“线上+线下”一起的模式,通过定制表单收集280户信息,为40户老年家庭等特殊群体完成补充登记,98%的数据准确率背后,是无数次的耐心核对与细致沟通。社区办公室里,他与工作人员逐行校验表单;居民家中,他俯身协助老人填写信息;会议室里,汇总的数据表记录着每一户的需求与期盼。那些关于独居老人、流动租户的详细标注,让冰冷的数字成为基层治理的 “指南针”,也让他懂得:每一组数据都连着万家灯火,每一次敲键都系着民生冷暖。


岁月里沉淀,陪伴中传承
梁平红星村,谢俊豪以每天上午2小时、下午2小时的服务模式,用20天陪伴20位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一、三、五的上午,他组织象棋比赛、剪纸艺术与红歌合唱,让文娱互动驱散孤寂;每周二、四的下午,他协助社区医护人员为老人监测血压、血糖,在健康服务中传递关怀;“代际共学”手工课堂上,他教老人用微信发语音,老人则传授传统手工艺,双向的成长在指尖流转;“记忆留存”项目里,他为每位老人制作人生故事册,让岁月的智慧得以珍藏。社区环境美化日,他与老人一同清理公共区域、修剪绿植,在劳作中读懂“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深意。

田垄间俯身,云端上结果
万州区分水镇石碾村,高天亮用3天时间扎进千亩青脆李林。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带领下,他深入了解青脆李的生态种植技术与销售困境;跟随果农阿姨学习采摘技巧,从辨别成熟度到轻摘轻放、按果径分装,亲身体验“从枝头到装箱”的全流程。针对产业痛点,他提出电商与文旅融合的建议:协助村民参与“百人直播带货”活动启动仪式,联合邮政快递设计鲜果冷链包装方案;提议开发采摘体验游,用短视频宣传生态特色。那些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土话”的瞬间,让他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土地与知识的碰撞里。


山水间守护,文明里扎根
吉林昌邑,龙奕翱与志愿者们用一次次俯身与讲解,守护着一城的文明与洁净。7月18日上午,他们清理公园水池的漂浮塑料瓶,让清澈水面映照出责任的模样;7月25日下午,他们为街道社区发放社区公约,耐心向老人讲解条款,让规范意识融入日常生活;7月 30 日中午,他们抓拍城市光影,镜头里的清澈水池、整洁街巷与璀璨灯火,定格着昌邑的文明瞬间。每一次弯腰拾起垃圾,都是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每一次讲解公约,都是对“文明自觉”的传递,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文化是根植于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担当。


从巴渝到东北,五段旅程、五种声音,汇聚成同一句话:青年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此刻,他们把泥土味、烟火气、数字流、银铃笑、一江清水一并打包,带回校园,也留在故乡。当列车再次启动,车窗外的稻浪与霓虹缓缓后退,而那句无声的誓言却愈发清晰,“此去繁花似锦,归来仍是少年;此身许国许乡,星火终可燎原。”
撰稿:张雪燕
摄图:陈 博 李 涛 谢俊豪 高天亮 龙奕翱
初审:杨一帆 周天豪
复审:王兰馨 肖 琳
终审:尹金维
(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