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则是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的背景下,6月11日,由重庆移通学院观云书院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翰墨书法精英班第一期结业仪式暨作品展,在綦江区非遗馆与观云中庭同步举行,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结业仪式:镌刻文化传承的庄重印记
下午4点,第一期翰墨书法精英班结业仪式在綦江非物质文化馆准时举行。李楠琦老师登台发表结课演讲,系统总结了本学期书法学习的历程与成果。他提及,“从最初横竖撇捺书写时的生涩,到如今运笔自如、行云流水,每一张书法作品都凝聚着大家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坚持。”李楠琦老师回顾教学点滴时感慨,开设书法课是传统书法美育课程从0到1的突破,更是“校地合作”的有益实践,让“完满教育”园地绽放出东方美学幽兰,在数字浪潮中坚守毛笔书写的温度,于横折竖钩间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谈及书法学习的深远意义,李楠琦老师语重心长地表示:“书法不仅是一门书写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继续保持对书法的热爱,在笔墨间修身养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他特别提到,书法班是让文明可触、传统可感的生动实践,为学院注入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而这背后是学院“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匠心,是为培养“有温度、有底蕴、有风骨”青年埋下的文化基因。这番饱含深情与期许的话语,赢得了在场学员的热烈掌声。
随后,李楠琦老师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彭浩老师共同为徐晨豪、唐炜清、余孟兰等28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拿到证书的同学们难掩激动之情,2023级动画专业的白樱琪同学分享到:在书法工坊的学习经历是一段宝贵财富,不仅提升了书法技艺,还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作品展览:营造文化共生的校园氛围
移步至观云中庭,文化体验的热潮与墨香交织弥漫。28幅结业作品陈列于展架之上,楷书端庄挺拔如青松,行书飘逸灵动似流云,隶书古朴厚重若古钟。每幅作品旁都标注着学院信息,同学们通过线上投票,最终评选出3份“最佳人气作品”。在书法体验区,结业学员化身“小先生”,耐心指导围观同学执笔书写。李楠琦老师在寄语中提到,今日展览作品虽显稚嫩,却是移通书法学科从无到有的见证,20多位同学同台展示带动全校参与,是共同书写的“超额答卷”——当笔尖触碰宣纸,书写的不仅是横竖撇捺,更是五千年文明脉络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这场以“技法传承”为根基、以“文化续脉”为内核的作品展,既是对三个月书法研习的郑重总结,也是推动书法文化进校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生动实践。李楠琦老师感叹,教学相长中他看到了青年对传统的独特解读,感受到创新与传承的化学反应,学员们从握笔不稳到临摹经典的进步,是每日临帖积累的执着,是带着“铁画银钩”精神的追光。


薪火新章:从课堂研习迈向终身传承
李楠琦老师在寄语中殷切期盼:“愿你们写好‘人生之字’,以中锋行笔的稳健面对风雨,以侧锋取势的智慧化解挑战;愿你们绘就‘青春之卷’,在留白处蕴含格局,在浓墨处彰显担当;愿你们传承‘文化之魂’,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毛笔书写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从开班时“以笔为舟”的启程,到结业时“墨舟泊岸”的仪式,翰墨书法精英班不仅是对颜真卿等古代书法大家精神的呼应,更为在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贡献了一份充满墨香的力量,让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的笔下焕发蓬勃生机。


翰墨书法精英班通过系统性课程、沉浸式仪式、互动性展览与活态化体验,不仅提升了学员的书法技艺,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植了对中华文脉的敬畏与认同。未来,该项目将着力打造常态化、多维度的书法文化生态圈,让墨香融入校园生活日常,推动书法艺术从“精英研习”走向“大众参与”,真正实现“星火燎原”,持续增强校园文化的书法底蕴与传承活力,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家园。
撰稿:陶红梅 彭浩
摄图:周旭 肖嘉伟 冷吉霜
编辑:陶红梅
初审:杜荧
复审:杜荧
终审:杜荧
观云书院、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