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育人:我们的故事,从小镇到北京
光影育人:“我们的故事,在国家级平台展出”
光影育人:从綦江小镇到北京798,我们的故事在国家级平台展出
引言:光影为桥,青年发声
2025年6月14日—22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苹果公司联合发起的“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创想营”结业影展 《一个展览和很多故事》在北京798艺术区XYZ画廊正式开展,本次影展累计近2000名中外观众走进画廊了解作品。项目以影像为媒介,汇聚了来自全国9个城市、30余所高校的青年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电影评论中心教师梁冬梅带领古剑书院·光影空间工坊成员刘栩共同参与了结营式。展览现场,刘栩作为学员代表之一,分享了其使用iPhone创作参展作品的心路历程。她用独特的青年视角,捕捉乡村的变迁与温度,以影像传递时代声音。



北京798艺术区展览现场掠影


刘栩团队部分参展作品
【作品自述】
这组摄于重庆寻常清晨的作品,记录了两江交汇处最本真的城市肌理。嘉陵江与长江的晨雾中,来福士大厦的现代轮廓与江心礁石上垂钓的老者构成时空对话。我选择以观察者的视角,捕捉这个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瞬间。
在我的镜头叙事里,重庆不是网红镜头下的赛博幻境,而是雾气氤氲的立体山城:石阶蜿蜒串连新旧街巷,江岸永远定格着垂钓者的剪影。画面中的老者恰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呈现——交谈时的快言快语与垂钓时的入定姿态,完美诠释了山城人外显的爽利与内里的坚韧。

刘栩在展览现场进行创作分享
刘栩:光影空间工坊+电影评论中心——原始底片的拷贝
在我的电脑硬盘中,占用空间最大的文件夹是“A大学”,而其中占比最高的子文件夹名为“A光影空间工坊+电影评论中心”。
此刻已是大三下学期末,动笔写这篇文章时,我不得不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大学生涯。我的成绩平平,没有拿过特别傲人的奖项,甚至还有挂科的记录,是个简历需要反复"加工"的学生。在重庆移通学院的这三年,作为学校的大多数,生活却比我曾经预想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快乐。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由古剑书院·光影空间工坊与电影评论中心共同构建的这片天地。整个大学期间,这是我投入最多热情的地方。
加入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逃避。我跟着课表转动,三点一线的生活让我逐渐感到无聊。直到一场活动改变了很多事情——钓鱼城·大学生影评大赛的电影周活动,活动中我遇见了梁冬梅老师。

她当时对我说:“为什么不试着写写影评呢?”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后来交上去的所谓“影评”,现在回头看,连基本的电影分析都算不上。但正是这种挫败感,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像发现了一片陌生的领域,虽然最初只能在岸边徘徊,却忍不住想往深处探索。这片领域远不止是电影。
后来,梁老师在古剑书院开设了“光影空间工坊”,我便坚定加入,在工坊里,有创作的火花,有学习的热情,就像突然找到了一个能让我尽情表现的舞台。正是在这里,我发现自己对影像创作有着特别的敏感和热情。于是,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创作了《寻·已》(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图书馆宣传片)、《老文与羊》(非遗短片)、《如愿》(乡村振兴主题短片)等,此次入选"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创想营"结业影展的摄影作品,同样凝聚着梁老师及工坊团队的努力。于我而言,从綦江小镇的一次次拍摄练习,到北京798艺术区的主题展览,我们的作品被来往的行人看见、欣赏,并倾听我们讲述关于城市变迁,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这是一场寻找自我与价值的深刻实践。

綦江小镇拍摄练习


刘栩接受媒体专访
此刻回望,这些经历,早已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硬盘里那个占据最大空间的文件夹,更是我成长轨迹的见证者。那些在电影院里闪过的光影、讨论时迸发的思想火花、剪辑时反复打磨的镜头,都悄然塑造着现在的我。或许正如电影本身一样,重要的从来不是某个完美的结局,而是在理论滋养与实践锤炼交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视角与深邃思考。


参展师生合照
理论筑基,实践育人
光影空间工坊,是古剑书院与电影评论中心联合打造,是书院制育人模式下与特色部门协同育人的实践项目。工坊立足“理论鉴赏+实践创作”的双向驱动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工坊主要以《创意摄影》《影像如何讲故事》《AI如何赋能创作》等主题课程,结合现场创作实践与团队作品指导,引导学员们从感受力出发,学会通过影像捕捉美的瞬间、讲述动人的故事。

光影空间工坊活动现场
撰稿:刘栩
图:刘栩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编辑:田盛中
复审:陈芃宇、田盛中
终审:卓嘉、刘思含
古剑书院光影空间工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