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一场以“辣椒”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在别都书院劳动教育广场“火辣”开场。活动现场,移通最强“吃辣王”挑战赛激战正酣,椒香四溢的全椒宴让人垂涎欲滴,“千椒耀中华”国旗创意秀惊艳亮相,“椒”个朋友辣椒创作区妙趣横生,天之“椒”子辣椒文化展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学院辅导员、异科导师、书院导师等数百名师生齐聚于此,辣椒化身文化信使,串联起农耕智慧、文化自信与青春创意,让书院师生们在“舌尖上的中国”品读乡土情怀,于烟火气中触摸中华农耕文化的跃动脉搏。
活动中,合川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主席李卫明、重庆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周斌教授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在学校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方刚院长的陪同下莅临活动现场,饶有兴致地参观各个展区,驻足交流,对活动的精心策划和文化内涵给予高度评价,为活动喝彩点赞。


“辣”力全开:彰显移通人的文化自信
活动现场,一面由2000颗辣椒精心编织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中迎风舒展,红焰似火,不仅展现了移通学子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更寄托了大家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八大菜系的辣味差异、川渝火锅的百年演变历程,以及近百种辣椒品种的科普展示,将一粒辣椒的传奇旅程与中国农耕文明、非遗技艺紧密相连。书法与美术协会的学子们创作的辣椒诗词作品,更以传统艺术形式诠释了“辣”背后的文化意蕴。这让在场的师生们感悟到,辣,不仅是味觉的狂欢,更是中华饮食智慧与乡土情怀的璀璨传承。



火“辣”生活:品位烟火中的辣味哲学
一方水土一方味,一椒一味蕴乾坤。在“全椒宴”制作过程中,书院师生们化身“辣味艺术家”,以各类辣椒食材为创意载体,通过一次次的颠勺、翻炒,将平凡的辣椒跃升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一道道辣椒菜品,不仅是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更传递出中华民族乐观坚韧的精神内核。从石柱红的醇厚绵长到小米辣的暴烈刺激,每一勺辣味都是对中华儿女饮食密码的精准破译。现场烹制的麻辣菜品鲜香四溢,更让劳动成果转化为舌尖上的美味赞歌,生动诠释了“一餐一饭皆学问”的耕读之道。


“椒”伴成长:播种启蒙课的劳动教育
活动中,书院还联动合川区新华幼儿园,创新打造“椒”伴成长劳动实践课,组织小朋友们参与“辣椒文化”的劳动创意实践,通过沉浸式劳动教育场景构建,在小朋友们认知启蒙期悄然播撒“劳动创造价值”的生命火种。活动将农耕文化与辣椒文化融入教育实践,既培育小朋友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之心,更在新时代教育土壤中深植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基因,探索出“知农事、体农情、悟农道”的劳动教育新路径。希望小朋友们通过绘画辣椒、创意辣椒作品制作等环节,播撒热爱生命、尊重劳动的种子,让中华农耕文明的根系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绵延生长。


“辣”王争霸:感受舌尖上的生生不息
“最强移通吃辣王”挑战赛点燃全场激情。辣味糖、火鸡面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辣味食品,以“微微辣→微辣→中辣→特辣→魔鬼辣”五个梯度考验着挑战者的勇气与毅力。选手们被辣到“表情失控”,却依然坚持理性应战,他们在欢笑与汗水中体悟着“无辣不欢”的生活哲学。这场挑战不仅是对味蕾的征服,更是一场关于地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辣,是人们面对酷暑与湿寒的智慧结晶,是热辣直爽性格的鲜明烙印,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象征。

“辣椒”智慧:传承校园里的耕读文化
此次耕读文化节以“辣”为独特线索,以“辣椒”为主题,深入推动“耕读教育”的开展。活动不仅让书院学子们领略了“辣椒智慧”的独特魅力,更构建了具象化、场景化、年轻化的耕读教育新范式。别都书院通过这样的形式,持续深化书院学子对耕读教育的认知,为传统耕读文化注入新时代活力。同时,以辣椒为窗口,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青春的桥梁。未来,别都书院将持续创新耕读教育的开展形式,拓展“耕读+”育人场景,让耕读文化在移通校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加这次耕读文化节,辣椒编织的五星红旗深深震撼了我。当那抹炽热的红在眼前展开,辣椒独特的风味与五星红旗的庄重完美融合。这面红旗让我明白,辣椒不只是美食调料,更是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华儿女热烈拼搏的故事,蕴含着先辈的智慧,内心涌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2022级 智能工程学院 盛晓康
在这个温暖的四月天,驱除残留寒意的不仅仅是旭日阳光,还有那辣椒的芳香与选手的火热。在我看来,辣椒是美味,更是幸福的象征。作为移通的一份子,身在川渝,辣椒早已与我们形影不离,无法分割。辣动移通,唇齿留香,活动已经结束,但若有下次,我依然会选择热爱地向他奔赴而去。
—— 2024级外国语学院 曾昭硕
这次全椒宴可太欢乐太有意思了!本来就是想带学生们热闹热闹,结果发现他们比我想象中厉害多了,各种与辣椒有关的菜肴对他们来讲都不是难事,平时闷不吭声的同学切菜特别麻利,社恐的同学居然这么会做菜,我很开心他们能在这次的全椒宴中发现长处,展现自信。有个学生甚至跑来给我说:“老师,下次搞这种活动的时候一定还要通知我哟”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突然发现,师生的距离好像莫名其妙就拉近了。最好的课堂,有时候就是和学生们一起做事,十分感谢别都书院的老师门的辛苦举办这次活动!
——帅易琼 外国语学院教师
撰稿:吴兴钊、韩奉兵
摄图:贺 杰
编辑:彭玉芳
复审:李鑫语、张燔舰
终核:杨 成
别都书院 供稿